继红专厂、星坊60传出拆迁消息后,位于广州塔南的T.I.T创意园也因文化设施“四馆一园”的规划而“告急”。 昨日,南都记者走访T.I.T创意园,不少服饰企业呼吁保留园区。 T.I.T创意园或大“瘦身” 记者从规划部门相关知情人士处获悉,经初步统计,“四馆一园”的总拆迁量为32.52万平方米(包括住宅、行政办公、学院、旧厂房)。其中,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T.I.T创意园,只保留1.26万平方米。然而,这一消息未得到规划局方面的证实。 广州市文广新局表示,在规划部门组织的“四馆一园”选址相关研讨会上,从来没有涉及T.I.T创意园去留的讨论,因此并不了解情况。“目前,广州博物馆新馆、广州美术馆、广州文化馆的选址均与T.I.T没有冲突,唯一可能有冲突的是广州科学馆周边”。 海珠区方面则回应,将服从市里的安排落实工作。 著名设计师屈汀南认为,几年内,园区已初步形成服装行业的有机生态圈。“拆掉它很容易,建立它却非常困难”。T.I.T创意园总经理何江表示,希望政府把创意园融入“四馆一园”的整体规划中。 新建筑可否融入老厂房中? 广州塔南“四馆一园”的规划与目前T.I.T创意园所在位置产生冲突,该如何解决?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马向明坦言,“这确实是个难题”。 他认为,应该从两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在建筑角度上,“把老厂房保留下来,让新的文化建筑融入到原有的老建筑中,是完全值得考虑的”。 马向明举例说,南越王宫署博物馆的外围骑楼,之所以出现目前“只剩下一张皮”的状况,完全与当年的规划设计缺乏远见有关。“当初计划把骑楼拆掉,却没有想到后来民众对骑楼保护呼声这么高,直至博物馆建成,才确定两者都要保留,于是两个建筑变得不协调”。他表示,“四馆一园”的规划设计必须吸取这一教训。 然而,T.I.T创意园原有产业,能否保留在“四馆一园”的规划中?他认为,这个问题十分复杂。“政府应该深入研究,目前创意园里的产业价值几何,是否值得保留。同时还要考虑,一旦融合,如何让创意园里的产业链维持好”。 服装设计师说 屈汀南:请政府不要轻易放弃 目前T.I.T是市内唯一以服装设计为主体的创意园,且已初步形成行业的有机生态圈。拆掉它是很容易的事情,建立它却非常困难。一个已经有影响力的创意园,请政府不要轻易放弃。 ———本土著名服装设计师屈汀南 园管家说 T.I.T愿融入“四馆一园”规划中 政府要在广州塔南规划文化设施,在氛围上与创意园并不矛盾,能否让T.I.T融入规划之中,不要拆掉我们?整合才能产生更大的效益,T.I.T愿意整合到“四馆一园”规划中。 ———创意园的管家、总经理何江 记者走访 若拆了T.I.T,他们去哪里? 创意企业服装类企业占入园商家总数的65%以上 “暂时没有想到,比T.I.T更适合我们发展的地方。”昨日,广州爱帛服饰(Mo&Co品牌)人力资源总监叶晓玲对T.I.T或被拆迁的消息感到忧虑。 爱帛服饰:T.I.T有点像“文艺绿洲” 透明玻璃橱窗,绿树成荫开放式办公场所,T.I.T孕育着一批本土服装设计师和品牌。据粗略估算,这里创意企业服装类企业,占入园商家总数的65%以上。敲开这些品牌企业的大门,每一间办公室都个性十足。商家们表示,最看中的就是创意园的地理位置和园林环境,以及目前已经初步形成的“行业生态链”。 2010年,广州爱帛服饰有限公司搬离白云区旧址,进驻T.I.T创意园,成为首批签约的入园商家。叶晓玲说。在白云区旧址办公,常苦恼招不到优秀的服装设计师。搬到T.I.T,很多设计师看到公司所处的环境,纷纷前来应聘。叶晓玲形容,T.I.T有点像都市中的“文艺绿洲”,给予设计师很多灵感。如今,员工数量已从200人扩展到500人。 在叶晓玲看来,更重要的是,相关行业的聚拢。“你看,我们公司旁边就有摄影工作室,也有发型设计室,可以说是‘从头到脚一条龙’,公司开展业务变得十分方便。” 如果T.I.T真要拆,她认为太可惜。“我们公司租用了创意园2700平方米的办公区域,因业务扩展需要,还打算在园内多租用1500平方米。真不希望计划就这样被打乱”。 海上丝路:与创意园一起成长 “进驻T.I.T,公司得到的是质的飞越,可以说,我们是与创意园一起成长过来的。”广州市海上丝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姜茂林说。这家承接时装秀相关活动、管理模特团队的公司,同样是T.I.T的首批入驻商家。 比起普通写字楼,姜茂林更看重创意园为企业提供的平台。“园区拥有自己的时尚发布中心,每年许多服装品牌都会选择T.I.T作为产品发布平台。”据他粗略估计,T.I.T平均每周基本都有1场时装秀。 姜茂林说,如果规划动不动就“打烂重来”,那城市还有什么能传承。“一旦拆掉,拆散的是行业生态链。希望规划能打破条条框框,规划者能更灵活处理问题,顺势而为”。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