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今年2月,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已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初步审查,2014年将正式启动大运河申遗工作,大运河北京段也正式晋升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据了解,北京将投入巨资用于大运河文物保护,保护区域及项目包括昌平区白浮泉遗址、海淀区广源闸、西城区万宁桥、东城区东不压桥遗址等。 资料显示,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六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大运河最早开凿时间为公元前486年,距今2500年的大运河仍在发挥水运功能,可见申遗意义重大,既展示了世界上最古老人工运河的风采,更有利于这一跨越六省市的重要文物的保护。 中国现有世界遗产或申遗项目中,大运河的长度仅次于长城,但申遗区域和项目比长城多得多、复杂得多,包括河道、水质、闸门、桥梁等水工遗产,以及河流沿岸地理及自然风貌等,既涉及文物保护,也包含水质达标、环境治理等,申遗难度不小。以北京的重视程度及资金投入,相信大运河北京段申遗达标应该不成问题,但大运河申遗是一个系统“打包”工程,波及诸多流域,而非某一段申遗,仅北京段达标是远不够的。因此,大运河申遗保护需要六省市“一盘棋”,全面谋局、统筹安排。 首先要统一规划与管理。大运河是流动文物,无论是河道治理、水质达标,还是文物保护及沿河风光的修复,都不能各自为政,需要有一个权威部门统一管理。由于大运河申遗牵涉到环保、规划、城建、文保等诸多部门,需要这个权威部门有很强的指挥和协调能力及执行力。笔者以为,可借鉴莱茵河管理模式。全长1390公里的莱茵河流经欧洲数国,为管好这条跨国河流,沿岸各国专门成立莱茵河管理委员会,实行河长负责制,协调各方工作,治理河水污染,成为世界跨国水道管理的典范。 其次要统筹协调使用保护经费。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的省市投入的保护费用比较充裕,有的则捉襟见肘。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同时,还需要跨省协调保护资金的投向,尤其对国家投入的申遗保护费用应统一管理使用,本着节俭原则,少花钱多办事,力求资金投入取得最大效益,杜绝奢侈浪费。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