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如何“走出去”
时间:2013-06-03 10:50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吴园园
|
|
如果说节日是一个民族的胎记,春节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胎记。然而随着西方节日文化的入侵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这块民族胎记正变得越来越淡。在这种背景下,中华春节文化如何守住固有领土,又如何拓展新的疆域?在昨日召开的中华春节文化“走出去”国际主题会暨中华“春节符号”全球征集活动启动仪式上,多位学术界专家以及官员对于中华春节文化如何“走出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文化全球化要当心失去文化独特性、多样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官员 杜晓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关心的是各国文化的独特性,而不是全球文化的统一性。文化是植根于本土的东西,如果每个国家的人都信守同一种文化,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就会丧失。 在我看来,文化“走出去”的目的如果是要让国外的人都跟我们完全一样去遵守这种文化,那是对文化的亵渎。况且,我觉得中华春节文化“走出去”,要达到“让全世界人在中国春节这一天都像中国人一样赶回家过年”这种目的也不现实。
春节文化在国内推广更为迫切
文化部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秘书长 薛万丽
现在每到春节,许多国家都会做一些舞龙之类的民俗表演,各种活动举办得也非常热闹。相反在我国国内,年味的感觉却越来越淡,春节时许多人通常都关在家里,最多跟家人出去吃一个团圆饭。我们现在参加庙会,不是因为节日的习俗自发而去,更多的是因为假期待在家里久了所以要象征性地去逛一逛。而来到庙会基本上都是吃一些垃圾食品,很少有真正民俗的活动举行。因此,在谈中华春节文化“走出去”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对国内民众推广春节文化显得尤为迫切。
春节文化应结合现代生活适当改变
国家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陶立璠
传播春节文化固然离不开跟历史相结合,但是同样也不该固步自封。对于我们自身,一个国家在持续发展时,春节文化的发展需要结合现代的生活进行一定的改变。另外,在春节的文化传播中,每个国家的风俗特点都不一样,我们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应注意到各个国家的特点。比如现今越南、朝鲜等国家虽跟我国一样也有过春节的习惯,但是其过春节的习俗又不完全与我们国家一样。基于以上原因,我建议我们在传承和传播春节文化中,要有一定的规划和顶层设计,思考怎么结合现代社会体现古老春节文化的内涵。
春节符号应“全方位”包装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民协节庆研究会常务副主任 陆地
从传播的角度来说,有形有声有色的东西最容易被记住、被接收,传播效果也最好。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春节要想在国际上更快更有效地流行,就要固化、强化、立体化春节符号。以圣诞节为例,提到圣诞节,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音乐等符号,而在我国,春节文化还没有类似相对统一的文化符号。此外,在推进中华春节文化“走出去”过程中,也应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建议先瞄准儒家文化圈、华人文化圈,以及经济合作圈等这类对于我国文化较为了解、更容易接受的圈子里的国家入手,再逐步拓展其他国家。
春节文化根本在于“人伦感情”
著名文化学者、中国民协节庆研究会主任 李汉秋
春节文化的根本灵魂在于人伦感情,这种人伦感情也最让国外人们欣赏。比如我们中国人过年喜欢给小孩压岁钱,古代压岁钱的钱都是用铜钱串起来,然后挂在靠近小孩的地方,如果出现一些对小孩不利的邪秽,铜钱就会响起来,其精神内涵在于提醒人们保护儿童,而如今人们却过于经济化,单纯地在乎压岁钱的数字,这背离了春节文化的内涵。在春节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如果春节文化中的人伦感情淡了,“走出去”就会变得“力不从心”。因此,春节文化“走出去”必须首先围绕加深“人伦感情”这个灵魂练好内功。北京商报记者 吴园园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