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城市发展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时间:2013-05-27 09:38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傅盛裕

    学者提出城市不必沉醉于规模扩张,应多顾及人的需求 城市发展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今后的城市规划要进行城市功能、产业结构、行业布局的调整,实现城市间的协调发展。一个城市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昨天的“上海论坛2013”上,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如是说。

  “城镇化”渐成热词。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张鸿雁看来,城镇化与城市化本质上是一个问题,城镇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阶段。那么,城市变迁如何造福于人?上海论坛的与会嘉宾提出,建立彼此协同互补的城镇群,注重城镇发展中“人”的问题,是城镇化的关键。
    城:从面面俱到到相辅相成
  “在制药创新领域,上海已成为全球排名前20的城市,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张江板块的发展。”伦敦大学学院讲座教授吴缚龙介绍说,“张江通过土地分享置换、吸引优秀人才,成功在地理上催生出集群效应。”吴缚龙告诉记者,大量有创业经验的华侨、海归,为张江提供了发展的原动力,城市的发展,应该借鉴张江生物制药的产业集群经验。
  张鸿雁介绍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52%,城市人口接近6.8亿,冠绝全球。面对如此大的体量,想要转型发展,核心是建立“群关系”和“基于地域结构的分工区”,形成一城一品的发展模式。
  顾宝昌提出,城市不必沉醉于不断扩大规模,应当由面面俱到向相辅相成转化,“辅助、鼓励周边其他城市的发展,推动周边就是带动自己。”
    人:从人口到户口
  学者都提到,关注城市化道路,不能光着眼于宏观数据,也要满足具体的人的需求。
  新加坡国立大学房地产系教授朱介鸣提醒,要考虑城乡共同利益,尤其是将农民工的诉求纳入发展规划。他考察广东南海和江苏昆山两地的乡镇后发现,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民会失去耕地,工业化也未必能普惠每一位农民。因此,城镇化应当尊重村民自治的模式,同时,在一些人口高密度的地区辅以宏观政策的协调。
  在由乡镇向城市的蜕变中,人的因素逐渐凸显。张鸿雁提出,中国城镇化的核心是就业不充分,有必要从就业的角度对城镇化加以梳理、管治。顾宝昌更是直言,“城乡分割的工具就是户口”。他表示,未来中国人口有四个趋势:生育率继续走低、老龄化不断加剧、城市化日益加速、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强,“这是中国发展中从未经历过的问题。”在此前提下,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就具备了全局意义,而关注人口迁移的一个切入点,就是户口问题。张鸿雁补充说,虽然中国的城市化人口已经过半,但1.2亿农民工能在城市买房的仅占1%-2%。大量流动人口中,也常出现父母进城,儿女留守的情况。为此,要改变户口制度,让更多人享受城市化,这是目前应当要做的。
  专家也提醒,城市化应有序推进,切忌盲目扩张。美国三一学院教授陈向明指出,印度有一个专门制止土地滥用的委员会,能为城镇化发展安上“阀门”。中国应当结合本土特点效仿类似做法,避免城镇化过热。姚士谋补充说,城镇化也要关注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向他们提供教育、医疗等公共福利设施。 见习记者 傅盛裕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