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率先现代化,打造苏南发展升级版

时间:2013-05-22 07:50来源:中国网 作者:为之

本报制图:张晓贞

 

  编者按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4月正式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苏南规划》),标志着中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正式颁布实施。昨天,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在本报全文刊发。今起,本报推出对《实施意见》的系列解读,敬请关注。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后,历时一年多研究制定的《苏南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紧接着,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实施意见》,为《苏南规划》的贯彻落实提供了行动指南。上下动作紧凑连贯,向外界发出一个强信号:在全省和全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小康建设走在前列的苏南地区将率先探路。

  “《苏南规划》不仅仅是苏南的规划,更是全国意义的规划。”参与规划编制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表示,按照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三步13亿人的现代化之路,是前无古人、无先例可循的伟大实践。苏南先行先试将为全国实现现代化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省委书记罗志军最近提出,江苏要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树立起“实践自信、路径自信和前景自信”。规划建设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无论是一年多前开始谋篇布局,还是如今谋定而动,无疑都显示出了江苏的这种自信。

  自信缘于过硬基础带来的底气。正如《实施意见》所言,“苏南正在形成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初步形态,有条件、有责任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先行探索和提供示范。”参与《苏南规划》编制工作的省发改委主任陈震宁说,从2011年数据看,苏南以占全国0.3%的国土面积、2.4%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3%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研发投入占比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其它多项经济指标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这些都说明苏南现代化具备了坚实基础。

  “在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后,苏南又率先开启现代化进程,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认为,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无论是小康社会建设还是现代化建设都不可能齐步走,必然有先有后。这就决定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要采取“区域推进”的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率先发展。而从全国来看,无论是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还是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等,苏南都是最有条件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之一。

  《实施意见》将一个现代化的新苏南清晰呈现――通过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到2020年将苏南建成“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文明宜居区”;到2030年,全面实现区域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宋林飞解读说,自主创新应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现代产业集聚的前提是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能让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融入全国、面向世界可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而富裕文明则是百姓生活达小康后的最直接诉求,因此,《实施意见》表明,苏南基本现代化建设的“示范”是全方位的,落实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提出的“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大要求。

  当然,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不只有机遇的“鲜花”,更有各种挑战的“坎坷”。创新瓶颈、资源约束、环境压力、收入差距拉大等,是全球范围内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无法回避的共性挑战,对此,《实施意见》也清醒分析提出举措。

  “先发展的地区先遇到难题,需要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在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中,要多借鉴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谨防中等收入陷阱。”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张颢瀚说。去年7月,杜鹰曾率领由29个国家部委百余人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就规划编制工作到苏南28个县市区深入调研。他认为,人地矛盾突出、外来人口市民化压力大、环境约束较大、对外贸易方面尚未摆脱价格竞争、市场发育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等问题,制约着苏南发展,也会影响到苏南现代化的进程,需要打破现有框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推动解决。“积极面对发展中存在的挑战,敢于提出问题,才能使《苏南规划》发挥出对江苏乃至全国现代化进程的引领和标杆作用。”杜鹰说。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