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寻找数千年中国设计DNA

时间:2013-04-28 09:19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姜梦诗

 

 

《中国设计全集》收录的古代建筑、佩饰的设计图。

《中国设计全集》收录的古代建筑、佩饰的设计图。

 

 

    晶报记者 姜梦诗

    4月25日下午,由海天出版社、商务印书馆联合出版的《中国设计全集》(全20卷)出版研讨会在深圳中心书城隆重举行。这套投资千万元、历时8年,由国内设计学研究领域数百位知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巨著,是国内第一部体系完整、容量大、学术性强的中国设计史专著。

    8年修订而成20卷经典案例

    据出版方介绍,《中国设计全集》由国内设计学研究领域数百位知名学者,历时8年倾力完成。其主创人员均为国内设计界知名学者、设计类院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等)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等,编撰团队近千人,走访了全国23个省市,近百家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拍摄、采集图片逾6万张、影像资料达2000小时。在他们共同努力下,经过8年的反复修订,无论在编辑、规模、研究深度,还是学术高度上,堪称国内学术界之冠。

   《中国设计全集》共20卷,以中国社会数千年设计事物为载体,从时间上涵盖了华夏民族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的5000年文明发展历史。本套书系根据中国设计史的具体特点和现代设计学的新观念,采用了直接切入主题的方法进行分类:建筑类编(4卷)、服饰类编(4卷)、餐饮类编(3卷)、工具类编(3卷)、用具类编(3卷)、文具类编(3卷),囊括了中国历史上3000个经典设计案例(每卷150个案例)和约1.8万幅图,涉及了与中国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填补了中国设计史学的空白。

    本套书系首创“图解文论”法,应用当代世界通行的现代设计学标准,对中国设计史3000个经典案例的四大设计要素(功能、材料、工艺、形态)进行详细的剖析绘图和文字解读。记者注意到,书中不仅有对太和殿等“重量级设计品”的介绍,包括了对麻将、牌九等日常生活物件的设计介绍,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十分有趣可读。该书系既强调“民物设计”是中国设计传统的主流文脉,又强调“官作设计”代表了每个历史时期既有的艺术与科技高度,两者共同筑成了中国设计历史的主体构造,特别突出了所谓“设计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设计事物对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影响与作用。

   “设计之都”和《设计全集》的对接

    2008年11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深圳”为中国的首个设计之都,也是继全球5个“设计之都”柏林、布宜诺斯艾利斯、蒙特利尔、名古屋和神户之后,第6个获得“设计之都”的城市,深圳成为全球创意城市的网络新成员。

    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兼海天出版社社长尹昌龙认为,深圳是设计之都、创意之都,只有通过设计才能找到创意的力量,深圳的服装品牌、珠宝加工以及装饰业只有通过设计才能找到价值。设计已经成为深圳从“制造”到“设计”战略转型的重要力量。

   《中国设计全集》不仅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中国数千年设计文化的发展成果,总结了中华民族伟大而丰富的设计智慧,更是一部设计作品和一座设计城市的无缝对接。而这种对接地由处设计前沿阵地的深圳海天出版社和“百年老店”商务印书馆携手实施,对于弘扬中国传统设计文化,推动设计的本土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煌煌巨著策划发起人也是深圳的学者。8年前,越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南兆旭大胆提出了“中国设计全集”这个选题,后来,由海天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联合编撰出版,该项目同时被列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图书项目。深圳是设计之都,是目前全中国设计理念最先进、设计产品最丰富的城市,因此这套图书的面世,被参加研讨会的学者们认为,这是一部设计作品和一座设计城市的无缝对接。

    深圳平面设计协会秘书长孔森感慨地说,作为一个设计行业的从业人员,《中国设计全集》的出版让人觉得震撼,策划出版方真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儿。他建议,《中国设计全集》可将目光继续投射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设计界,将这部分内容编撰出来,以更好地普及中国设计历史和文化。

    为了保证质量多次弃稿

    南兆旭作为本书系的总策划,承担着策划选题、联系作者以及管理作者等主要工作。他告诉记者,从创意到编辑,经过了192位学者专家的共同努力,其中仅学术审读就有32位。除此以外,书系首创的“图解文论”法也有赖于60多位绘图编辑的精心绘制。他们对中国设计史3000个经典案例的四大设计要素(功能、材料、工艺、形态)进行详细的剖析绘图。使得全书不仅有实物图,还有生动的使用示意图,供读者更好地了解其设计内涵。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说,为了保证稿件的质量,对于专家的供稿审读特别严格,几乎动员了全国的设计院校学者。不仅如此,每篇稿件都改了好几稿,整个编纂过程都在反复的审稿退稿中进行,“有些改了几稿还不能用的,我们直接就弃稿了,这也让给南兆旭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就是个得罪人的活儿”,于殿利说。

    也因为这样,《中国设计全集》的出版获得了学界的一致好评。于殿利说:“当年我们立志把这套书做成标杆,做成‘十二五’计划的骄傲,现在看来,《中国设计全集》已经成为了骄傲。”

    研讨会上,众位学者均认为这是出版界、设计界的一个重磅炸弹,该套书的价值不仅在现在,更在于未来。深圳晚报副总编辑郭宏飞认为,我们应该向《中国设计全集》的出版方表达一种敬意,书中所呈现的内容,尤其很多古建筑,有可能过几年就看不到了。能用这种方式,把古代的文化、智慧、审美传承下来,让热爱设计的人从中找到灵感,非常重要。设计界知名人士熊晓丽表示,中国设计如今越来越受到国际的重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追溯中国设计的DNA,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设计全集》的出版是一件非常棒的事。

    尹昌龙说,中国是一个出版大国,但有多少书能留下来,一直是个问题。如今出版界陷入浮躁,很多人不愿意做“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事,向畅销书举手投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设计全集》从策划到出版,显得非常不容易。设计同样记录时代,这是对中国设计文化上的寻根问祖。出版方将充分接受大家的建议,努力推出《中国设计全集》的外文版、数字版、市民教育简要读本等等,因为这是一个出版者的责任担当,也是文明传承的需要。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