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辜胜阻
中国规划网北京4月27日电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经济学家辜胜阻就“城市群与新型城镇化”问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群是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中枢,城市群的建设将是新一轮城镇化的重要走向。以培育和壮大城市群来引领城镇化新布局,将有利于缓解人口、产业和优质资源向超级大城市过度集中造成的人口膨胀压力,缓和“大城市病”,也有利于在发挥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增强城市群中中小城市的吸引力。 辜胜阻介绍说,大城市具有较强的资源集聚作用,然而当城市承载力超过一定程度之后,负面效应开始显现,像北上广这类的大城市,人口严重膨胀和产业过度集中,导致交通拥挤、空气和水污染等“大城市病”集中爆发。通过推进城市群建设,发展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中小城市,能改变城市体系“头重脚轻”态势,减缓特大城市人口膨胀压力和“大城市病”。另一方面,中小城市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较弱,但城市群通过中心大城市的辐射作用,有利于实现城市文明向小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扩散,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会降低要素流通的成本,逐渐实现中小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吸引力的提高。 同时,他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能推进产业向中西部转移,鼓励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回归创业就业,让更多的人就地城镇化,减少城镇化进程中的“候鸟型”和“钟摆式”人口流动带来的巨大社会代价。作为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的中小城市缺乏吸引力,当地的大量劳动人口向东部沿海转移。这种劳动力异地转移所带来的社会代价是非常高的,他们背井离乡,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家庭幸福感低。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可以增强当地中小城市对产业和劳动力的吸引力,实现农民工“就地城镇化”,改变过去高比例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异地转移的局面。国家统计局统计表明,中西部地区本地农民工人数的增速已经连续两年超过外出务工人数,且在去年,本地农民工的新增数量首次超过了外出农民工新增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