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打开一本记载千年江海文化风情的线装书,来自25个国家的50多位驻华使节不久前走进如皋,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国际友人,在沿着城河巷陌领略古城风貌时,不时发出同一声喝彩,“这才是真正的中国!” 如皋古韵新生,得益于在城市化进程中秉持“既要守住历史的根,又要传承文化的魂,还要注入现代活力”的核心理念。如皋市委书记姜永华感慨地说,“在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关于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过程中,作为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如皋,更要正确处理好现代化和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使整座城市在留住特色文化记忆中释放出特殊魅力。” 既要现代化更要历史文化, “淌血疤痕”警醒保全古城DNA 因《左传》中“贾大夫御以如皋射雉”的典故而得地名的射雉亭,建于隋朝的千年古刹定慧寺,演绎明末才子佳人凄美爱情故事的“海内徽派园林孤本”水绘园……两平方公里的如皋古城内移步换景,遍地历史遗存。登塔俯瞰,内外城河外圆内方,宛若一枚古铜钱。在潮起潮落的江海平原,这个世间罕见的水包城、城包水“双环城”独特城市形态,历经1600多年的风吹雨打仍完好留存至今,堪称奇迹。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古城也差点难逃劫难。 “虎口夺食,否则真不知今天的如皋是啥模样了。”回想当初关于古城大拆大建还是保护改造的争夺战,姜永华至今还心有余悸。本世纪初,一场以开发商为主导的大规模城市开发浪潮,也漫过这个长三角最早见诸史册的古邑城门。在一股“古城破旧凌乱落后、应该扒倒重建”的声浪中,一条著名古街被推土机辗碎一半。 “要现代化,更要历史文化,城市化的车轮不能辗断千年古城文脉!”面对“淌血疤痕”,市委、市政府紧急叫停古城开发,并首次明确如皋与别的城市“不比洋气比文气、不比建筑高度比历史厚度”,一个“尊重历史,修旧如旧,延续文脉,保留特色”的保护性改造思路迅速出笼。为了防止有人“指手画脚”瞎指挥,四套班子专门划出“没有规划不决策、不见阳光的规划不实施”的“红线”。而规划,则请大师来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权威阮仪三来了,牵头编制保护利用规划;传统建筑守望大师路秉杰来了,担纲街区改造设计。从格局风貌到街巷肌理,从史迹遗址到古宅名园,从文化遗存到生活方式,千年古城得到全面、完好的保护。 “我们敬畏古城历史,更感佩如皋理性保护古城的远见卓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古城保护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景慧评价说,如皋从大处守护了独特的古城形态,又从细处保全了城市历史文化的DNA,难能可贵。下转A5版 宁留空白不留遗憾, 慢工“拖”出精致古韵 “大胆决策,小心落笔”,这是如皋古城保护性改造留给人们的最深印象。 尘封于古城东北隅的东大街和集贤里,是两个最能代表古城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的街区。2007年,市里将这两个街区保护性改造列为“一号工程”,限期3年完成。可实施中却被一拖再拖,一直拖至今年初才临近尾声。其间,书记、市长前来督查,看到古建修缮描一条石灰线缝都要小心“伺候”大半天时,明确表态:“不铆时限,务求精美,做出经典”,并对施工方精细的态度和精致的成效多次予以表扬。 “古城改造如同蛋壳上刻画,急不得,更不能‘大干快上’!”如皋市住建局局长朱贵宏说,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改造中一砖一瓦都慎之又慎,稍有差池,就成了历史的罪人,“想不明白的事不动手,宁留空白不留遗憾。” 慢工“拖”出了精致的“细活”。历经7年的改造后,东大街、集贤里抖落千年的浮尘,既保留了原有风貌,又焕发出精致古韵。幽深小巷,随处可见匠心独运:拐弯抹角处,课桌大小的一块隙地,一株腊梅、一蓬凤竹,就“点化”出了一个个精致小品,整个街巷一下子生动起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情画意油然而生。古典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踏访后留词一首:“如皋好。信步冒家桥,流水几弯萦客梦,楼台隔院似闻箫,往事溯前朝。” 保护不等于守旧, 现代阳光照进古街后巷 幽深院落、回廊画栋、花鸟虫鱼,走进改造后的冒家巷6号袁达忠家,让人产生进入某处景点的错觉。从院外看,屋面和外墙依然是青砖灰瓦,房屋结构也未动,但院内却是“旧瓶装新酒”:煤气、自来水、电磁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历史与现代在袅袅炊烟中自然交融。 “这里最多时挤着10多户人家,挤、乱、脏。”说起这个祖上传下来的宅院,袁达忠深有感触,“政府在改造中不仅贴钱搬迁拆违,还帮我扔掉马桶、水桶、煤炉。现在我们既生活在古街区里,又能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方便,好得没魂!” 保护古城不等于守护旧生活。如皋借古城改造之机,把现代文明与古城经脉无缝对接,让现代阳光照进古街后巷,将方便舒适的新生活送到老城居民家门口。据介绍,东大街、集贤里改造总投入3.5亿元,其中,仅用于引进现代生活设施就达3000万元。 “我们还特别注重让历史文化融入居民生活,在互动中既实现‘活态’传承,又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朱贵宏向记者介绍,作为世界六大长寿之乡的如皋,百岁井、百岁桥等珍贵长寿文化遗产就有几十处。改造中,不仅没围铁栅栏隔离“保护”,反而做优周边环境,让居民照常打水、歇息,延续居民们围在井边、桥上,听寿星人瑞讲过去的特色市井生活形态。 “保护性改造古城,不仅没有制约发展,反而在留住历史文化记忆中放大了城市魅力,激发了发展动力和活力!”姜永华开心地告诉记者,如皋已形成古城古朴精致、新区新颖现代、城郊自然生态的古今自然融合的新格局,先后摘取了“江苏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世界长寿养生福地”等一块块金字招牌,不仅跻身海内外特色旅游热线,更成为投资兴业热土。据介绍,近5年如皋吸引到账外资37.62亿美元,在全省县市中保持领先,综合经济实力也由南通的“小六子”跃居全省8强。 本报记者陈明付奇 本报通讯员钱钰璐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