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雄伟的鄂黄长江大桥。
图为:先进的混合动力汽车。
图为:国际领先的武钢八号高炉。
图为:风景如画的鄂州峒山社区。
图为:通过五年建设,城市圈多项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省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办公室
引言
自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五年过去了。五年来,这里发生了太多的变化;五年来,这里有太多的改革创新。
五年步履铿锵 九城渐融一体
五年来,武汉城市圈九市特色发展、联动发展态势良好,武汉研发、周边生产的格局初现。目前,在武汉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的企业达到150家。武汉市向圈内城市转移项目1281个,投资总额964亿元。武汉、孝感、黄冈、潜江等市在汽车、化工、纺织、临空经济等多个产业上实现有序流动与转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孝感、咸宁等市的园外园发展势头良好。在武汉市产业的带动辐射下,城市圈各市现代物流、金融、房地产等服务业快速发展。
五年来,城市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1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截至目前,城市圈高速公路里程达到2138公里,占全省总里程的53.4%,“二纵二横一环”的骨架高速公路网已形成。武汉至孝感、黄石、咸宁、黄冈四条城际铁路加快推进。武汉长江航运中心建设步伐步加快,城市圈“干支相连、通江达海”的航运体系加快形成。武汉新港已成为亿吨港区,集装箱总通过能力达到150万标箱,“以港兴城、港城互动”成效显现。以杨春湖客运换乘中心为代表的“零换乘”综合交通枢纽顺利建成,成为首批全国综合枢纽示范工程。
五年来,城市圈农业产业一体化渐入佳境。基本形成了特色发展格局一体化。武汉市主导发展特色蔬菜、良种畜禽、种子种苗、农产品加工,各市因地制宜发展差异明显、特色鲜明的优势农产品;加工一体化。五家省级产业化园区实现农产品加工值496亿元,同比增长69%,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市场流通一体化。“品牌建设、招商引资、农超对接、市场带动”取得突破,武汉农博会已成为城市圈农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平台;科技信息一体化。城市圈农业信息网和“12316三农热线”联动机制,实现了农业信息、热线号码、热线专家共享;农产品质量监管一体化。推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流动检测设备配置一体化,禁用农药品种统一化、交流培训常态化,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共享等制度,农产品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五年来,城市圈商业经营网络连锁化。目前,城市圈连锁经营网点达到7000家,各类区域性配送中心109个,商业网点城市覆盖率已达100%,乡镇已达95%以上,基本形成市—市、市—县、市—县—乡(镇)多层次的生活必需品、农资、医药、家电等连锁经营市场体系。
五年来,城市圈公共事业逐步一体化。建立了武汉城市圈人才一体化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了武汉城市圈人才一体化工作的沟通与协作,构建了城市圈统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教育资源共享加速,医疗卫生合作强化,武汉三级医疗机构与周边八市开展“双向转诊和院际会诊”,建立“一对一”对口协作机制,社会保险关系可实现转移接续。应急医疗救援工作实现了“六个一体化”(规划、制度、指挥、技术、形象、响应),建立了医疗急救协作新机制。农村居民健康“一卡通”,各项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组建了城市圈妇幼保健集团,提高了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服务水平。以结对共建为载体,促进了城市圈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协调发展。九市开通了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网站,武汉市试点旅游景区“一票制”,城市圈探索“联票制”,一票遍览荆楚。
统计显示,2011年,武汉城市圈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0.978吨标准煤/万元,与2007年相比,累计下降24.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8.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6%,分别比2007年提高13.9%和11.9%,能源消耗下降,资源利用情况全面提高。“两型社会”建设总指数为93.59,比改革试验前的2007年提高9.6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9%。其中资源利用指数比2007年提高3.14%,环境友好提高2.07%,科技创新提高0.25%,经济发展提高1.72%,社会进步指数提高2.46%。与全省平均水平比,5大类指数均高于全省。
体制机制创新 激活一池春水
回眸五年改革试验,就是一部体制机制创新的生动大戏: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创新资源节约体制机制。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青山区基本形成了以钢铁、石化、环保等主导产业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了多条共生耦合、闭路循环的、以工业固体废物为核心资源的循环式组合。阳逻开发区通过实施粉煤灰、脱硫石膏、余热、循环水等综合利用工程,年利用粉煤灰80万吨,利用率达到97%以上。东西湖区建立了以工程机械再造、都市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14个循环经济示范点。黄石形成了利用铜冶炼形成的烟道灰、电解液、炉渣进行金、银、铋、铅、锌等贵金属提取的“三废”综合利用产业链。潜江市形成了盐化工循环经济模式和农业水田“虾稻连作”模式。
以水生态治理为重点,创新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在全国率先实行了“环保核定、地税征收、银行入库、财政监管”的排污费征管新体制,形成了以“市环保局乡镇环保站”为主、环保联络员为辅的环保管理体制。在全国率先开展绿色电力调度,在全国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清洁种养殖(“两清”)、化肥农药减量化(“两减”)、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两治”)、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两创”)的农村环保模式。通过地方党政领导担任“河湖库长”制,开展“清水入湖”工程,大东湖生态水网启动建设,黄石“一江四湖”、黄冈“一湖六河”等得到综合治理。
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创新科技体制机制。依托武汉高校院所科技资源,与武大、华科、华农等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创新平台,建立了10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校企研发中心。武汉城市圈内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已增至30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数量17家,全省孵化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4000家。
以“两型化”改造为重点,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武汉的龙头作用,探索建立了总部在武汉、基地在周边,研发在武汉、产业在周边,营销在武汉、产品在周边,注册在武汉、生产在周边等“产业互动模式。以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为重点,在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开展“两型”企业试点和重点产品能效对标活动,淘汰了一批能耗水平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工艺和技术。
以提高用地保障能力为重点,创新集约用地体制机制。按基本农田每亩2元的标准,每年省级预算支出1.21亿元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全面推进“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坚持土地平整、占补平衡、新农村建设、迁村腾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宅基地有偿退出与增减挂钩“六位一体”整体推进。
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先后开展武汉市中心城区与新城区垃圾处理共建共享试点,“黄石市+大冶市”、“孝感市+云梦县”垃圾处理设施单建共享试点和鄂州市村镇垃圾收运处理城乡一体化试点。武汉市成为全国33个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之一,与黄石、潜江3市列为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方式改革试点。黄石市被列为国家公共租赁住房试点城市。鄂州、咸宁、黄石等地还探索开展了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管理工作,整合了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等制度的管理职能和资源,大力提高了医疗保险管理绩效。
以部省合作为突破口,创新财税金融、对内对外开放体制机制。2008年12月5日,省政府与住建部签署部省合作备忘录,这是我省率先与国家部委签署的部省合作备忘录之一。几年来,通过部省合作,共完成38个具体合作事项。圈域共争取国家住建领域项目资金62亿多元,有力地促进了圈域住房和城乡建设。城市圈对产业发展需要的企业,给予多种财税支持;跨区域高速公路、铁路(含轨道交通)缴纳的交通运输营业税,相关市(县)分享;对全省范围内各项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进行考核奖励,实行增值税、所得税优惠。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九市设立海关机构,天河机场开通湖北省首个国际直航全货运航班,武汉新港(阳逻)5000吨级泊位由原2个增至6个,阳逻至上海洋山开通“江海直达”点对点直航黄金线。截至目前,适用“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模式通关口岸已达15个,关区出口平均海关作业时间为0.32小时,比实施分类通关改革前提速22%;关区进口平均海关作业时间2.45小时,比改革前提速30%。
以大部制为依托,创新行政管理机制体制改革。武汉市青山区单独设置循环经济工作办公室,打造“宜居城区”。武汉市东西湖区发改委和统计局实施联合办公。黄石市撤销街道办事处,将街道办事处的行政职能划转到民政局等部门,社会职能移交给社区。鄂州市级政府部门由32个精简为27个,区级党政群机构由原来的32个减少到20个,精简37.5%。黄梅县“扩权强县”,积极推进小池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镇区合一。仙桃、天门“扩权强镇”,在彭场、岳口开展试点,逐步赋予中心镇部分县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竞进戮力前行 示范引领未来
建好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股权激励试点,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支持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家重点项目。支持东湖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究机构。
建好青阳鄂循环经济示范区。依托武汉青山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拓展建设阳逻、鄂州的青阳鄂大循环经济区,探索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
建好大东湖“两型”社会示范区。以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契机,完成大东湖“两型”社会示范区规划,大力推进生态水网项目建设,探索水生态修复与治理新模式。
建好梁子湖生态旅游示范区。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推进大梁子湖区域保护与开发,探索跨区域湖泊保护与开发新模式,建设以水生态为特色的旅游示范区。
建好鄂州综合改革示范区。按照建设成为全省改革先行、“两型”展示、同城化引领的示范城市总体要求,推进鄂城“两型”发展、葛店创新成果转化、大梁子湖生态文明、三江港现代物流、吴都文化产业、长港城乡一体化等五个展示区。
建好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坚持开展脱贫奔小康县(市)试点与试验区建设相结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快红色旅游开发建设,启动生态补偿,探索革命老区跨越式发展的途径。
建好黄石等资源枯竭型转型示范区。建立接续替代产业扶持机制,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以推进科技创新、节约集约用地、金融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接续产业,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大事记
2007年
10月,《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
12月,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
5月,省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56531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5月,武汉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大力推进武汉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的决议。2009年
3月,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成立,排污权交易正式启动。3月27日,湖北环境资源交易所揭牌。
5月,省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武汉城市圈“五个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11月,“1+8”城市圈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出台。拟投入5000余亿元实施459个环保项目。2010年
1月,国务院批准东湖高新区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3月,武汉城市圈被列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发展区域。
5月,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市筹备设立武汉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2011年
1月7日 国开湖北(武汉城市圈)建设发展基金开始运作。
7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实施“一主两副”重大战略决策加快推进武汉市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9月,武汉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的启动项目—东沙连通工程暨楚河全线通水通航。2012年
3月5日,省政府审议了《武汉城市圈区域发展规划》。5月,上报国务院审批。
3月,鄂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12月4日,省政府批复成立黄石工矿废弃地开发试验区。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