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治理大城市雾霾,先看看他国药方

时间:2013-01-15 10:53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董立林

    很多外国媒体将中国的雾霾归因于快速工业化。确实,环境污染常常被视为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成长之痛”,放眼全球大国,几乎无不经历过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

  它们是如何赶走雾霾,恢复蓝天白云的?这些前辈们的药方或许可以成为中国细化空气污染治理措施的最宝贵经验。

  英国:去工业化摘掉“雾都”帽子

  严格限制小汽车尾气排放

  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曾经历过最严重的空气污染。

  在工业革命初期,伦敦地区工厂烟囱密密麻麻,昼夜不停地燃烧煤炭,带来了海量的粉尘和有毒气体,使得这里一年中有四分之一的日子大雾笼罩,从而被称为“雾都”。

  1952年造成上万人死亡的烟雾事件让英国政府和人民彻底意识到了空气污染问题。4年后,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清洁空气法》,逐渐实现了全民天然气化,减少了煤炭用量,并促使英国进行了“去工业化”运动,逐步将重工业设施迁出伦敦城外。

  到了20世纪80年代,交通污染已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污染的首要来源。英国政府出台一系列举措对小汽车尾气排放进行严格限制,同时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自行车交通。2003年,伦敦更开征“拥堵费”,对那些进入市中心的私车征收“买路钱”,由此获取的收入则完全用于改善伦敦的公交系统。

  美国:排污权像商品那样交易

  每小时更新空气状况

  在治理环境污染上,美国采取区域环境管理框架,打破州的界限,依据地理和社会经济,将全国划分成十个大的地理区域,设立区域办公室,进行统一管理。此外,美国将排污权交易引入了大气污染源管理中。

  所谓排污权交易,是指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条件下,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1990 年《清洁大气法修正案》通过后,美国开始实施酸雨控制计划,排污权交易主要集中于二氧化硫,在全国范围的电力行业实施,有可靠的法律依据和详细的实施方案,成为迄今为止最广泛的排污权交易实践。

  美国对PM2.5的管理重点是严密监控、实时公开、立法规范。他们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数以千计的颗粒物检测站点。环保署的官方网站,面向公众告知测得的空气质量指数。其中PM2.5参数每小时更新一次。当污染较为严重时,网站会要求民众控制户外活动的强度和时间,以此来减少身体损害。

  日本:路口测尾气,超标就限行

  立法要求汽车加装过滤器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多渠道整治污染,对环境极为重视,在人口密集的狭小国土上,取得了堪称奇迹的成就。城市绿化是日本治理污染的重要措施。东京有关当局规定,新建大楼必须有绿地,必须搞楼顶绿化。

  而在控制汽车尾气方面,日本环境厅规定了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和排入大气的废气的最高量,禁止超标车辆投入运行。日本的都道府县还在交叉路口等交通量大的地点设置了废气浓度测试点, 发现该点废气浓度超标,站点工作人员可以向都道府县公安委员会提出采取限制交通的请求。

  2003年,东京还立法要求汽车加装过滤器,并禁止柴油发动机汽车驶入该市。此外,如今东京所有出租车使用的都是天然气。

  德国:制定标准,完善监管

  用技术手段限制排放

  上世纪中叶,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也曾出现过严重的空气污染状况。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德国政府开始重视空气质量管理与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并对鲁尔工业区发电厂、工业企业等实施大规模减排改造,关停一些污染物排放超标工厂。最终鲁尔工业区于八十年代正式结束工业生产,成功转型为如今的文化产业园。如今该地区的空气质量已经与德国其他地区没有差别。

  德国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主要有三大战略:首先是制定空气质量标准,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及污染防治方案;其次是用技术等手段限制污染物排放,包括关停污染源;三是完善监管机制,针对具体污染物给出排放上限。与此同时,德国联邦政府还积极促进能源转型,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历史上著名的空气污染事件

  1、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马斯河谷地区是比利时的重要工业区。1930年12月1日至15日,整个比利时大雾笼罩,气候反常,马斯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造成大气污染现象。13个工厂排放的烟雾弥漫在河谷上空无法扩散,有害气体在大气层中越积越厚,上千人发生呼吸道疾病,一个星期内就有60多人死亡,是同期正常死亡人数的十多倍。

  2、上世纪40至50年代的洛杉矶烟雾事件

  光化学烟雾是由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在强烈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含剧毒的光化学烟雾。上世纪40年代初开始,光化学烟雾在洛杉矶肆虐,以致远离城市100千米以外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柑橘减产。1952年和1955年的两次光化学烟雾事件分别导致该市400多名65岁以上老人死亡。

  3、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10月26日至31日,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多诺拉小镇,由于工厂排放的含有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气体及金属微粒在气候反常的情况下聚集在山谷中积存不散。人们在短时间内大量吸入这些有害的气体,引起各种症状,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20多人死亡。

  4、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日至9日,由于逆温层作用及连续数日无风,煤炭燃烧产生的多种气体与污染物在伦敦上空蓄积,城市连续四天被浓雾笼罩,造成1.2万人死亡,是和平时期伦敦遭受的最大灾难。(本报记者 董立林 综合报道)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