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兰州新区获国务院批复,成为西部地区继两江新区、西咸新区、天府新区之后启动的第四个城市新区。据悉,贵州的贵安新区规划已上报国务院待批,宁夏也已启动银东新区规划工作。如果说,西部大开发前十年主要集中解决了西部地区最薄弱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问题,补足了发展的“短板”,那么,近两年西部地区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的热潮,则从另一个角度昭示着以中心城市为重点,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的决策正在发力,即将助推西部大开发走向全面提质升级的新阶段。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启动之际,西部各地重视城市新区建设,强化中心城市聚集和带动作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都市圈,进一步放大自身特色与比较优势的发展效应,有其深层次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 首先,是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的必然举措。对外开放就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进程中,西部地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加快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快流动和重组;对内开放,就是充分发挥战略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而通过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走西部大开发的城市化道路,正是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新要求,提升开放水平的必然举措。 其次,是西部大开发内涵全面提质升级的重要手段。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为突破口的战略决策,在西部开发十年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与东部比绝对差距扩大、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基本公共服务薄弱的问题仍然突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针对上述问题,全面部署,综合推进。从地域城市空间布局入手,发挥中心城市聚集和带动作用,促进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西部地区合理流动,正是缓解我国区域发展中各种结构性矛盾,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是落实《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具体行动。《规划》对西部城市发展提出了“优化城市布局,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集约节约用地”的要求,并将两江新区等5个西部地区重点城市新区列入规划之中。通过新区建设提高土地、劳动、能源资源等要素支撑度,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有利于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增强竞争力,从而加快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三化”融合发展。因此,加快推进新区建设,不仅有利于各地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引领示范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而且也是落实《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具体行动。 四是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具体问题。通过编制符合西部大开发战略意图的城市扩张规划,并获得高层次审批,有利于在国家层面协调部门关系,解决当前城市建设中普遍遇到的诸如城市总规修改限制、行政区划壁垒、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等实际问题,引导国家重大项目布局,培育重点经济区,以新区建设为引擎,走内涵提质之路。 新区建设正在成为西部城市竞争发力的新平台,必将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助推西部大开发走向全面提质升级的新阶段 第一、西部大开发进入全面提质升级的新阶段。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优先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向“抓两头带中间”战略转移:一手抓辐射带动力强的重点经济区培育壮大,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一手抓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推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民族地区跨越发展。从而,进入增强区域经济中心自主发展能力,集中连片扶贫攻坚,政策分类指导,以及加大民生投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更加重视中心城市在西部地区整体起飞的龙头作用。五个新区规划,从选址布局看,虽然都依托现有中心城市,但又保持一定空间距离,与主城形成“相对独立,功能互补”的都市圈型格局;从支撑看,新区规划强调“两化互动、产城一体”,以城市化为先导,工业化为支撑,产业与城市统筹布局、融合发展;从目标看,重视科技、金融与文化基础地位,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区域创新、金融和文化中心。把做大做强中心城市都市圈作为拉动需求、促进消费和结构升级的增长极,统筹城乡和加快社会转型的突破口,走带动区域整体现代化的西部城市化道路。 第三、新区建设正在成为西部城市竞争发力的新平台。各地新区规划都十分关注生态环境建设,纷纷提出了“生态田园新城”、“环境优美的特色新区”等目标定位;强调对外开放和软环境建设,努力降低营商成本,打造西部宜居宜商的生态文明和对外开放新高地。不难发现,以崭新的城市面貌、充裕的土地供给、完善的基础设施、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产业、人才、资金不断聚集将是本轮城市竞争的新特征。新区建设也正在成为西部城市竞争发力的新平台。 第四、规划范围广、统筹带动力强成为新特征。本轮新区规划具有涵盖范围广,建设用地规模大的特征。如:天府新区规划范围达1578平方公里,涵盖周边3市7县37个乡镇,意在突破行政区划壁垒,尽可能发挥新区带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最大的两江新区建设用地达550平方公里,最小的西咸新区规划建设用地达272平方公里,为城市发展和产业聚集留足了充分的余地。尽可能做大规划范围,做强带动能力是本轮新区规划的新特征。 综上所述,城市化将是未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前进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大规模新区建设,改善发展环境,吸引资本、产业和人才等各类要素有序聚集,形成新的生产力高地,进而凸显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带动区域发展,是西部加快城市化的新模式。可以看出,新区建设正在成为西部大开发全面提质升级的新抓手。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深化的大背景下,面对西部地区城市竞争的新阶段,我们要突出中心城市在“两个先行区”建设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城市新区成为“两个先行区”建设的重要载体 第一、充分认识城市化在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要把深入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与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两个先行区”建设战略如何结合起来,作为一项重大课题来研究。突出中心城市在“两个先行区”建设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使中心城市成为“两个先行区”建设的重要载体;使加快形成中心城市强劲的增长极,以及推进重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脱贫成为青海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两大战略支点。努力做好“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这篇大文章。 第二、抓住机遇,谋划新区。紧紧抓住这一轮城市扩张的新机遇,跳出城市发展中“园区包围城市”的怪圈,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在更广阔的范围谋划城市新区,重新配置城市土地、空间资源,构筑青海省以西宁为中心的大都市圈组团。借此契机,谋划一批兰西经济区、东部城市群、以及联系各园区的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解决青海省当前扩大投资拉动内需难有新场面,吸引产业聚集缺乏新空间,参与西部城市竞争缺少新平台的尴尬局面。同时,要控制旧城改造规模,减轻旧城区增加开发强度和不断聚集拥堵的压力,转变“局部修改填充式”城市发展模式。 第三、取法新理念,构建新区生态城市新形态。新区建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取法城市规划新理念。要以生态为本底,产业与服务有机渗透,人文与自然紧密联系,多样性和谐共生的土地混合利用新理念指导新区规划。生态为本底,就是将生态用地优先圈占,打好绿色底图;产业与服务有机渗透,关键在于产业支撑,服务配套,“产城融合”一体发展,不走青海省新区建设与产业发展脱节的老路。一方面,使新区建设成为青海省科技创新,优势产业集群聚集,发展循环经济先行区的新平台,使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要以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的社会服务增强新区的城市服务功能,使城市成为产业发展的载体;形成以城市化吸引产业聚集,以产业聚集加快城市发展,两者融合互促的发展格局。 第四、重视对青海省城市化进程的研究。要结合青海省两个先行区建设大局,处理好生态文明先行区与城市布局的关系,处理好发展循环经济与城市新区建设的关系。建议:立足青海省资源及原材料性产业的比较优势,发挥东部城市群地处西部资源精深加工与东部产业转移结合点的独特区位优势,规划建设“承接资源精深加工产业转移基地”,助推青海省城市新区发展。同时,应组织专门力量,考察学习西部主要中心城市新一轮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的经验,提出青海省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城市化战略,根据新情况、新变化及时部署青海省参与新一轮城市竞争的具体策略。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