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加快科学发展 建设美丽泉城:文化觉醒自奋强

时间:2012-10-19 16:04来源:济南日报 作者:为之

  十年看经济,百年看文化。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泉城文化味十足,来自全省各地的20多台优秀剧目轮番登场,让济南市民和游客过足了戏瘾,感受到了“十艺节”临近的热度。细心的济南市民会发现,众多剧目中有3台是“济南出品”: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二等奖京剧《重瞳项羽》、第七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获得最高奖“优秀剧目奖”儿童剧《我的麦哲伦海峡》和即将参加文化部2012全国优秀剧目展演的杂技剧《粉墨》。

  如果说,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艺术水准较高、又有山东特色的优秀剧目,是济南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同时有多台深受群众喜爱的济南产剧目集中亮相,则是文艺创作实力的佐证。

  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十年前,党的十六大首次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了区分,为随后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确立了方向:面向市场、面向群众。外媒曾这样评价中国的文化改革:“在经济增长的故事以外,中国还有一个也许较不抢眼、较不具新闻轰动效应的故事——— 一个文明重建的故事。”文明重建的过程,也是文化精神传承和重塑、文化形式创新和变革、文化与经济民生深度融合的过程。

  十年来,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经历着文化觉醒、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这十年,济南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清除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束缚,文化产业呈现迅速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济南用十年时间为文化改革发展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这座城市将在“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精神的引领和激励下,扛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旗帜阔步前进。

  觉醒往往伴随着自省。正是在高度的文化自觉中,一次影响深远的文化改革发展浪潮在全国各地掀起。文化体制创新、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业兴起——— 济南的文化建设工作者忙碌异常。

  法国一位外交部长曾说:“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不会成为一个大国。”文化软实力的比拼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长久占据发展的制高点、掌握竞争的主动权。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新世纪之初,党中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短短一句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深度觉醒。

  一次次政策号召,一个个战略部署,为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2007年,党的十七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高度,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次提出和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十年来,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是改革创新。改革不是无本之木,要放在科学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考虑;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要具体到一城一地深入实施。

  济南的文化体制改革如何推进,文化事业如何赶上时代步伐,文化产业如何做大做强?济南深刻认识到:创新,唯有创新才能激发活力。

  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正确方向———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性的高度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通过改革推动文化事业繁荣进步、文化产业快速增长、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为了适应大文化发展格局的转变,济南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启动,原文化局、广播电视局、新闻出版局行政职能整体划入新成立的文广新局。大文化管理部门职责更加明确,逐步实现了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由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社会管理转变。文艺院团向来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经过理顺体制、走向市场,文艺院团由靠“输血”生存到自身“造血”发展。作为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济南市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暨济南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工作方案》也将于近期公布实施。

  文化发展平台的打造至关重要———

  “积极打造文化发展的有效平台,通过平台集聚更多项目、培育龙头企业,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与城市建设融合,不断提高济南文化在全省、全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园区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孵化器”“膨胀剂”的作用。济南已经成为全省两个文化产业发展中心之一,目前已建、在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70多个,其中,国家级基地3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家,数量和规模都在全省前列。我市重点打造的齐鲁文化创意基地吸引了83家企业入驻,其中主要文化企业62家。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对经济增长、劳动就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资金政策平台助力中小文化企业、建设项目开好头、走好路。2008年设立全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以来,采取贴息、补助、奖励和股权投资等方式,先后扶持50多个项目,带动社会各类投资20多亿元。落实土地管理政策,把文化产业发展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

  文化人才队伍培养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文化院团的管理水平,引导大家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在支持和参与改革中适应新情况、应对新挑战”。

  拥有一支充满活力、才华横溢的艺术人才队伍,是发展繁荣艺术创作的必要条件。目前,济南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单位达万余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各级各单位一方面尊重关心现有艺术人才,尽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激发他们的创作活力、创作热情;另一方面重视中青年人才队伍培养,推荐市属艺术院团优秀演艺人才参加研修班等专业培训班。同时,各院团都制订了人才培养计划,为他们创造深入生活的条件、提高综合素养的条件和深入艺术实践的条件,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和舞台。市儿艺连续3年选派人员参加“上海戏剧学院国际导演大师班”学习进修,市吕剧院选送2人到上海戏剧学院进修戏剧导演专业,市歌舞剧院选送1人到山东艺术学院脱产进修4年舞蹈专业。

  改革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咬住目标、埋头苦干,必能实现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根植于群众的文化,生命力最强。加入WTO这十几年,外来文化的影响从来都没有停止,根植于群众的文化从来都没有萎缩、退步,反而显示出与时俱进发展的强劲势头和高度的自信。

  几个画板,几位画家,听着音乐,品着泉水,安静地画山画水画世界,轻轻松松实现年创汇500万美元……平阴县孔村镇的大山深处有一家绿泽画院有限公司。每天,画家们在鸟语花香的环境中进行油画和水彩画临摹创作,而他们的作品将销售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画院所在的小山村正逐渐展现出成为“北京宋庄、深圳大芬村”等全国著名画家村的潜质。

  虽然宏观经济形势趋紧,但文化产业一直都是逆经济危机周期运行的亮点产业:

  2008年至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在短短4年时间里增长了3倍多,一举发展到300.44亿元,首次以6.82%的GDP占比,跻身济南国民经济支柱行业的行列,实现济南市“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确定的目标有了良好开局。文化产业投资以每年近30%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幅7.7个百分点。2011年,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济南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位列第七,在全省位列第二。

图书、动漫游戏、会展、广播电视等艺术门类也在这近10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动漫游戏产业动画片的年制作能力从2006年的不足1000分钟到2011年超过15000分钟,年产值从不足3亿元发展到20亿元;工艺美术品市场年交易额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30%;文博会展产业蓬勃发展,2011年会展业完成各类展会141个,展览面积达199万平方米,参观人数745万人,拉动相关行业收入153亿元;电影院线从4条发展到现在的7条,现有影城数达到16家,银幕数108块,2011年电影票房收入1.5亿元,占全省电影票房收入的36%;全市现有印刷企业712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5家,印刷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0多亿元;全市图书发行单位900余家,销售图书码洋近30亿元……

  这些令人振奋的数据背后交织着文化建设者的智慧、勇气、果敢和踏实。也就是在这一步一个脚印的行进过程中,科学发展观在文化改革发展层面发挥了重要指引作用,蕴藏在济南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中的强大生产力、影响力和表现力被尽情释放。

  数字不仅记录了文化建设的喜人成绩,也镌刻着济南在文化改革发展中走过的每一寸印迹。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就新建、续建、扩建文化项目915个,总投资额74.79亿元,呈现出项目投资大、发展后劲足、示范效应强的特点。投资17亿元的龙冈梦幻乐园、投资13多亿元的济南七星谷文化农林产业园等一大批项目,正随着建设的加速不断修改着投入使用的时间表;“2012鲁台动漫嘉年华”项目已成功落户济南园博园;贾斯汀文化创意研究中心济南分中心,作为全球第九家分中心也已揭牌成立,落户齐鲁文化创意基地。

  面对成绩,济南并未沾沾自喜,而是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位置。

  济南既是省会城市和环渤海南翼的重要中心城市,又是连接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拥有重要的区位优势。随着京沪高铁的开通,济南文化产业发展将面临融入两大经济圈的全新机遇,为济南发展会展、旅游、文艺演出、休闲娱乐等文化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从更广阔的空间范围看,济南完全可以依托更靠近中原腹地的优势,力争成为山东及黄河中下游地区与东北亚国家经贸、文化及科技合作的核心城市,借助国际文化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层次与水平。

  找到了定位,济南在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宏伟的目标——— 把济南建设成为世界泉水名城、国际文化魅力城市、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城市、全国文化强市、国家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辐射全省及环渤海地区的文化产业核心区,全省文化发展的先进城市和引领城市,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根据“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纲要,济南文化产业将以年均增长25%以上的速度发展,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2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城市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达到20%以上。充分挖掘泉水文化、黄河文化、名士文化、大舜文化、“中华老字号”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名人文化品牌、文化企业品牌、文化产品品牌、文化旅游品牌、文博会展品牌、民俗工艺品牌、文化活动品牌、区域特色品牌,初步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天下泉城”文化品牌体系。

  产业的振兴往往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历经十年蛰伏、磨砺,济南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无疑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福音。

  文化的振兴最终是为了满足群众需求。没有群众的消费和分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很快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成为无源之水。

  爱读书的市民也许会知道泉城广场有个“书香泉城”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这是山东省首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项目,可以像银行ATM机一样操作。自投入使用至今,已有1000余名市民通过自助设备办理了借书证,图书流通量近2万册,并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认可,成为济南文化惠民服务的重要窗口。

  历史让文化更有底蕴,产业让文化更具活力,群众让文化更有生命。

  济南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资源。随着城市转型步伐加快,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拉动力,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给艺术工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济南人最喜爱的文化是源于身边的艺术精品。文化旅游剧《泉水谣》、《齐风鲁韵》,京剧《李清照》、《辛弃疾》,杂技剧《粉墨》、《红色记忆》,歌舞剧《大舜》,曲艺剧《明湖曲韵》,长篇小说《过龙兵》、《大脚姥姥》,电视片《天下泉城》、《名士济南》、《泉城之光》等一批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提升了济南的文化形象。汉方陶艺、卢雪剪纸、何晓铮面塑、张冰葫芦雕、邢爱芝鲁绣、赵光星泰山奇石、海右印社篆刻等,富有生活情趣和艺术韵味,传承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技艺,也成为泉城文化新品牌。

让人民群众普享公共文化成果,让百姓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是一项惠及城乡百姓、普及大众文化的民生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化、均等化,让更多百姓享受“优质文化就在家门口”的公共福利,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

  深入民间,文化艺术才有发展沃土。我市斥巨资建设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大院、文化活动广场、农家书屋等一大批基层文化设施,将温馨的文化服务送到民众家门口,确保优秀文化资源人人共享、人人参与。截至目前,全市文化系统已改进和提升文化大院406个,新建文化大院333个;投资6亿元的章丘市文博中心将于“十艺节”前完工,建成后将成为省内县(市)区一级中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文化综合体;为810家农家书屋更新和增添书籍716282册;全市各级具备开放条件的公共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美术馆、文化站均实现免费开放;市属6家艺术院团和长清豫剧团合计送戏下乡演出410余场;先后为农民工发放图书优惠券8500张、《山东省农民工城市电影消费优惠卡》3900张;扶持市级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工作惠及对象达55人;“喜迎十八大·办好十艺节”文化广场活动已演出400余场;经典电影进社区放映220余场次、社区广场电影节放映140余场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4.32万场次。

  在文化惠民与群众追捧的良性互动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实现了由点到面的扩张,群众的文化品位进一步提高。

  “十艺节”是文化盛宴,也是城市发展盛事。在举筹办过程中,济南坚持两条腿走路,争取实现多赢。公共文化设施的高水平建设、文化艺术作品的极大丰富、城市建设的加速……最终受惠的是济南近700万百姓。

  距离“十艺节”举办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筹办的过程往往比拉开大幕的那一刻更加值得人们珍惜和回味。

  有一个细节可以体现济南筹办工作的细致入微:

  10月12日,作为“十艺节”举办的主会场——— 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正在进行紧张的外立面装饰和内部设备安装施工。市委书记王敏率领建设单位负责人深入大剧院的各个功能厅室,察看工程进展情况。“大剧院内部要专门辟出房间作为急救室,文艺工作者尤其是舞台艺术工作者很容易受伤,没有急救室很容易耽误治疗时间。”王敏的一番话给大家提了个醒。也许,一年之后的“十艺节”,这个因为提醒而设置的急救室,能够为倾情演出不幸受伤的艺术家挽回更多救治时间。“十艺节”的筹办已经迎来了关键节点,建设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工程建设、作品创作、环境整治中,力争在盛会开始前给国内外广大艺术工作者、宾客、市民一个能带来崭新印象的济南。

  其实,还未开幕,“十艺节”对济南经济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的拉动已经显而易见:

  在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的北边,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准备于近期开工,项目占地面积1296亩、总投资28亿元。“十艺节”举办前夕,博览园主要景观区、主要园区达到开园条件。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园区。

  离大剧院不远的是正在热火朝天建设的荣宝斋大厦项目。项目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全国性的文化艺术品交易市场及高端艺术品集散地。项目中的艺术家村将成为中国最大的艺术家创作基地。荣宝斋大厦计划于2013年1月份完成大厦主体结构施工,2013年10月份竣工并交付使用。

  今年,市曲艺团与山东银座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方言剧《泉城人家》100场巡回演出合同,这个订单为济南方言剧的创作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济南府学文庙与济南圣轩商贸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儒文化特色纪念品开发合同;商河县数字影院已经开业,济阳县数字影院即将完成主体建设,填补两地数字影院的空白。

  物的繁华,易逝;景的美丽,易衰;文明的繁衍,生生不息。

  近十年,对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来说只是弹指一挥间,对于济南的文化觉醒、文化自信、文化繁荣却显得弥足珍贵。

  一座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可以以天来计算,一座城市文化的崛起则需要用经年累月来记录。下一个十年,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必将更加美丽迷人。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