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古城镇保护建设的调研

中国古镇保护网 记 者 孙天全

中国古镇保护网 记 者 刘 敏

台儿庄沿河古城

台儿庄古城夜景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古城镇不只是人类生存的一个空间,它还承载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衔古接今的重要功能。但是,在狂飙突进的现代化进程中,一些古城镇正面临着重重危机,有不少古城镇已被或正在被“现代化”,甚至有的即将消逝,只保留了一个“古老”的名称。
基于以上原因,中国古城镇保护发展委员会对枣庄市台儿庄古城进行了考察和调研:此次调研主要按照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要求,对台儿庄古城有关古城保护规划、建设前期有关准备工作、如何明确古城保护发展主要特点、形成的主要特色等方面进行调研。即台儿庄如何从古运河的历史开始,与大战的历史接轨,落脚在历史文化古城保护的基础上修建。
一、台儿庄古城历史背景及重建由来
台儿庄已有2000多年历史,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盛于明清,唐代即建有准提阁,是一座风景秀美的运河古城,清代《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被乾隆皇帝称为“天下第一庄”,呈现出“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盛景象。1938年春发生的台儿庄大战,使这座古城化为废墟。同时也给这座古城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在台儿庄大战中歼敌数万,英雄的台儿庄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
三年前,枣庄市正面临因煤矿等资源逐年匮乏、城市经济建设急需要寻求转型发展、提升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困境。2006年10月,为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枣庄市委、市政府果断叫停了一个已签约的以开发商品房建设来改造这老城项目,实施古城重建调研和文化挖掘工作,2008年4月正式宣布重建台儿庄古城。
二、台儿庄古城重建遵循的建设原则
台儿庄古城重建,遵循“留古、复古、承古、用古”的原则,按照“原空间、原尺度、原风貌,原材料、原工艺、原地工匠”的“六原”标准,重点把文化基因融入有形建筑,让古城在原有面貌、形态、规制等历史的基因上复活起来,使之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留古 即对现有遗存进行最严格的保护
妥善处理遗产保护与城市开发的关系,聘请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等单位编制了文物保护方案,把遗存的古驳岸、古码头、古船闸、清真寺、关帝庙配殿、中和堂、胡家大院、大衙门街上的民居和店铺等,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保留古城95%的道路肌理和水系框架。同时在保留53处弹痕累累的古墙、古屋等遗存基础上,建成大战遗址公园,供人们凭吊烈士的英灵。
(二)复古 即挖掘历史 原貌复建
设计上遵循“原空间、原尺度、原风貌”,建设上遵循“原材料、原工艺、原地工匠”,最大程度地追求历史的原真性,大战前什么样子,就努力建成什么样子。根据从国内外搜集到380多张台儿庄大战的老照片等影像记录,对1000多栋老建筑一一进行了复原。根据走访老人的回忆和专家的指证,又绘制了4000多幅老建筑的素描图,找到了台儿庄古城各种建筑风格的建设依据。
(三)承古 即承古传今 推陈出新
按照现代审美标准和功能要求,不断继承发扬、创新升华。一是标准上创新。严格按照遗产和文物标准来重建,确保每栋建筑都能成为古建精品;二是理念上创新。建设数字古城、节能古城、生态古城,体现现代工艺水平和功能需要。对古城内的地下管沟、给排水系统,隐蔽工程中的强电、弱电,地下热能等再生资源的利用,以及无线网络、电子监控等,都按照现代城市功能的要求建设和配置;三是设计上创新。对船形街、步云桥等部分建筑创新升华,打造新的亮点。
(四)用古 即古为今用 弘扬繁荣
一是保留传统记忆。通过传统文化与古建筑的有机融合,不仅保留传统的建筑记忆,还保留传统的文化记忆,柳琴戏、运河大鼓、鲁南皮影等民俗文化,都在古城内得以传承。二是打造文化空间。重点打造“百庙、百馆、百业、百艺”,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三、台儿庄古城保护发展过程
台儿庄古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古运河和大战旧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台儿庄古城重建的抢救挖掘和规划设计历时近三年时间,枣庄市委、市政府聘请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完成了《台儿庄运河古城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台儿庄古城二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容积率0.74,总投资48亿元,目前已建成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累计投资达40亿元。
(一)在古城保护建设的前期进行大量的调研考察准备工作
查询枣庄县志记载及二战照片,查得大批资料。找来上个世纪初日本人书写的《台儿庄事情》一书,内容涉及地理、气候、宗教信仰、民俗社会等方面,以及手绘台儿庄地图。拜会30多位国内著名的文化、建筑、旅游等方面专家;通过各种渠道从香港、台湾、日本、美国等地查阅相关资料;收集、了解涉及台儿庄、京杭大运河、二战方面的130多本史料、1279本明清小说以及古建筑等专业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咨询当地老人,现场一一回忆当年的情景后,据此,形成一幅准确的平面实物布置图。
(二)台儿庄古城保护发展规划主要思路
1、加强文化遗产和知识产权保护:台儿庄古城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众多,其中春秋时期的偪阳城遗址、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水工设施、发生于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遗址,均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保护珍贵的文物遗产,使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这是当前在各级党政面前的重要课题。目前,台儿庄古城正在实施的“台儿庄大战遗产公园”、“大运河遗产公园”等建设项目。
此外,台儿庄古城形式上表现为历史文化物质形态的建筑物、构筑物,因此对物质产品的物权保护是古城保护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应该说古城镇保护重建实质上是古城文化和精神的重铸,通过有形的物质实体再现深邃而广博历史文化内涵是重建古城的意义所在。由此对古城的保护存在至少有两个层次:一是集聚各地古建专家和能工巧匠的智慧,完美复原古城盛迹;集聚各地文化学者的智慧,挖掘古城深邃的文化积淀,这是古城的物权保护阶段;二是将古城的精美建筑、丰富的文化产品及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无形财产权益升华为法律规定的财产权利,使之成为知识产权。台儿庄古城知识产权既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业秘密权等创造性智力成果权,也包括商标权、商号权、域名权等经营性标记权。能否依法保护古城知识产权,是衡量古城保护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这更是古城保护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2、推动城市经济转型:作为典型资源城市的枣庄市,如果按现在的速度采掘煤炭资源,那么二、三十年后,将陷入像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样的经济困境。鉴于此,市委、市政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出将煤化工、文化旅游和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经济转型的三大战役来打,特别把文化旅游业发展作为城市转型和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从而恢复建设了台儿庄运河古城,初步实现了由经营资源产业向经营文化产业的历史性转变。此外,枣庄市还在台儿庄设立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从而进一步拉动了全区乃至全市城市经济转型。
3、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台儿庄古城坚持发展文化产业,打造了“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大战故地、时尚生活”的文化名片,台儿庄古城保护的修复建设,推动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现已与万通、华侨城、华谊兄弟、天下凤凰、联想等文化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4、促进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2009年12月16日,国台办下发了《关于在台儿庄设立“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批复》,并于12月17日在台儿庄运河古城正式挂牌。这一基地,在全国为首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自基地挂牌以来,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新党主席郁慕明等高官以及经济界、文化界的知名人士100多人、台湾游客2万多人前来台儿庄古城考察、参观和旅游,其中15家台商入住台儿庄古城并投资兴业。台儿庄设立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也会丰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文化内涵,促进海峡两岸在同一平台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并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开展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共创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5、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由于台儿庄大捷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时期的胜利成果,深得海峡两岸人民的关注和珍惜,因此,台儿庄被国家列为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在此背景下,加快建设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一定会使台儿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内容更加丰富,更能吸引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来此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三)台儿庄古城保护发展规划
产业布局
1、大战主题区(1平方公里),集台儿庄大战文化的收藏、研究、纪念、展示和产业开发于一体,集中展示台儿庄的大战文化。该区建设有目前已建成的有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李宗仁史料馆、贺敬之文学馆,正在规划建设和平广场、雕塑园、4D影院、纪念墙、武器展览馆和10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丰富“红色旅游”内涵。
2、古城核心区(2平方公里),遵循“存古、复古、创古”的理念,按照“大战故地、运河古城、江北水乡、时尚生活”的定位,将保存下来的大战遗址、古城墙、古码头、古民居、古街巷、古商埠、古庙宇、古会馆等历史遗产科学地进行修复,集中展示台儿庄的历史文化。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被确定为全国首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首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通过国家5A景区初评,净资产达150亿元,并荣膺“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中国最具潜力十大古城等多项殊荣。
3、文化产业发展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主要包括文化创意、遗产保护、影视传媒、广告制作、版权交易、文化实训、动漫制作、古建、高仿等产业。
4、湿地休闲度假区,集中发展休闲娱乐产业。该区水网密布,植物多样,景色优美,生态宜人,是文化从业人员创意灵感的最佳休闲空间。
产业定位
1、以文化旅游产业为支柱产业以文化休闲产业为战略产业,以大众化体验式旅游为主导,以中高端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休闲等为先导市场,聚合各类文化产业要素,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创意农业等其他产业的多元产业体系,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和市场的繁荣。
2、台儿庄古城重建,有力促进了城市转型,推动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一是促进产业调整。去年全市三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位。二是促进了就业富民。去年全市新增就业10万人,其中80%得益于文化产业的带动。三是促进了文化事业发展。三年来,先后有14部作品荣获国家和省的文艺精品工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绝路逢生。四是促进了海峡两岸交流。连战、吴伯雄、郁慕明等台湾高层人士和社会团体纷纷到古城参观,增进了两岸交流,台儿庄古城被国台办确定为首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3、依托台儿庄古城,目前正在打造世界文化遗产、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两个世界级品牌,加快国家文化遗产公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等十大国家级品牌体系建设,这些建设目标已经或正在实现。
四、台儿庄古城考察成果
(一)台儿庄重建的意义
重建台儿庄古城,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变“房产”为“遗产”,变“景点”为“经典”,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台儿庄重建的历史价值
重建台儿庄古城,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台儿庄古城具有与众不同、不可复制的独特文化价值和核心竞争力,即内容为王、规模制胜。主要体现在四个价值:第一,是世界二战遗址最多的城市。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有53处战争遗迹保存完好,文物专家们认为,台儿庄和华沙是世界上仅有的两座因战火毁坏可以作为人类文化遗产重建的城市;第二,是运河文化的活化石。台儿庄地处南北过渡带,是运河上重要的“水旱码头”,历史上有八种建筑风格和七十二座庙宇,形成独有的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运河文化特征。第三,是京杭运河最后一段活着的古运河。6华里古运河、13个古码头等水工设施是大运河申遗最重要的节点之一;第四,是东方古水城。城区内分布着18个大小不一的汪塘和30华里的水街水巷,可以和威尼斯相媲美。
台儿庄古城目前是国内首个文化遗产公园,并准备走向世界文化遗产公园。这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历史的丰碑,也是运河文化的承载体,至今仍保留有不少的遗存,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活着的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是古河道,古码头,一座可以舟楫摇曳、遍游全城的东方古水城,中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市,大陆首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三)台儿庄重建的现实意义
1、爱国教育是台儿庄古城的一大特点
对国民进行本国历史的旅游教育,在某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制度。如德国一些州就对中小学生进行反法西斯的修学旅游做了专门立法,要求每个学校都要定期组织学生到纳粹集中营等地游览参观,勿忘历史。中国人的旅游与学习总是紧密相连在一起,有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爱国及“英雄精神”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崇尚的精神。
台儿庄古城重建项目2008年被列为山东省重点项目,经过四年多的精心规划和实施,这座被“二战”战火毁掉的古城得已重现,目前已通过5A级景区初评,台儿庄古城申请国家5A级景区是今年省旅游局景区申A的重要工作。
历史给我们当代留下了“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时,难怪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称之为“天下第一庄”。这些具体而详实的考据、保护规划的细腻、发展建设的扎实,最终把台儿庄古城绘制出成一个集各朝特色的精华版的复原图,这种细致的呕心沥血的保护发展劳动,使台儿庄古城避免了简单的模仿,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给了世界一个寻梦的地方。也给我们当代为“天下第一庄”古城留下了艰难的思考。
2、台儿庄古城重建推动城市经济转型
枣庄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如果按现有的速度采掘煤炭资源,那么二、三十年后,将陷入像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样的经济困境。为此,市委、市政府坚持在国家战略中为城市定位,在结构调整中为民生找出路,提出将煤化工、文化旅游和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经济转型的三大战役来打,特别把文化旅游业发展作为城市转型和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从而恢复建设了台儿庄运河古城,初步实现了由经营资源产业向经营文化产业的历史性转变,也为20万面临转岗的煤矿工人找到了再就业门路。但是,发展文化旅游业,需要更大的发展平台,也需要更多的国家政策扶持。因此,在台儿庄设立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可以强力拉动全区乃至全市城市经济转型,提前为国家解决资源型城市的“老大难”问题。中国古镇保护网枣庄9月29日电 记者 刘 敏 孙天全 刘科研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