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之于一座城市,不过弹指一挥间,但经过10年的艰辛探索和转型推进,国内一些资源枯竭城市实现了由“依赖资源”到“超越资源”的华丽转身。 建设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2001年,国务院确定辽宁省阜新市为首个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这标志着,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正式启动。
在深入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全面展开。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阜新试点以来特别是《若干意见》出台5年来,逐步形成了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为突破口、国家有关部门共同推动、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资源型城市为主体的上下联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有关方面也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建设。
2008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分三批界定了全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初步建立起分类指导、滚动推进的支持机制,中央财政累计下达资源枯竭城市财政转移支付资金463亿元。
在地方层面,资源枯竭城市所在的23个省(区、市)相继建立了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江苏等13个省(区、市)出台了支持本地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辽宁等8个省(区、市)安排了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或专项扶持资金。
初步形成多元化产业体系
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目前,资源枯竭城市经济增长逐渐改变了转型前的低速徘徊局面,经济活力显著增强。2007~2010年,前两批44个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由6677亿元增加到10966亿元,年均增长1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5元增加到31975元,年均增长1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321亿元增加到638亿元,年均增长20.6%,较2007年翻了一番。
从产业结构上看,资源型产业“一业独大”的局面正在改变。经济发展对采掘业的依赖逐步降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迅速。阜新的液压装备制造等接续替代产业集群初具竞争优势,焦作的旅游等已经在全国颇具知名度。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中央财政建设投资中设立了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专项,累计支持项目272个,有力地支持了产业转型发展。
尽管今年以来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但阜新等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仍居所在省份前列。
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
2005年,棚户区改造工程率先在抚顺、阜新两个资源枯竭城市启动。截至2011年底,资源枯竭城市累计完成各类棚户区改造搬迁8700万平方米,近200万户居民喜迁新居。
2007~2010年,资源枯竭城市的城镇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847元增加到15080元,年均增长11.6%。稳定就业政策得到较好落实,累计再就业培训215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254万人。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0%以上,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较2007年平均提高51%。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增强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10年来,资源枯竭城市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扎实推进。各地累计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7.6万公顷,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煤矸石、尾矿、冶炼废渣得到有效利用。同时采取措施治理土地盐碱化、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积极开展森林抚育和植被恢复,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得到增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焦作、萍乡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枣庄结合棚户区改造重建台儿庄古城再现“江北水乡”,石嘴山通过矸石山改造、沙湖治理打造“塞上江南”,昔日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资源枯竭城市逐渐向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转变。
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据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会同有关部门和地区启动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并明确了不同类别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
为了避免资源富集地区重蹈资源枯竭城市“矿竭城衰”的覆辙,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推动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推动将典型资源富集地区列为全国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试点。
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等相关部门研究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起草了《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管理暂行办法》,将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择机出台。
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工作,目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已经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立法规划。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