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等方式进一步整合现有文化产业单位,组建起有规模、有独立经营资格、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文化产业大型集团化公司,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将有利于综合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发挥文化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实力,进而形成具有一流生产能力的文化企业。 有关数据显示,北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已从2003年的246.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974.3亿元,文化产业已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北京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强。日前,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2012年全市文化产业总收入预期突破万亿元大关,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将突破2000亿元大关。 北京文化企业发展现状 当前,北京市大型文化企业主要分布在海淀区、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丰台区等城区,这些文化产业集聚区多以新闻出版业为主,企业之间不仅没有形成相互关联和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反而呈现出激烈的竞争关系。 大多文化企业间的内部结构还不够合理,从营业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各区文化企业具体组成来看,在调研的321家文化企业中,从事各类出版业的有175家;其他从事文化艺术行业的有71家;从事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行业的有17家;从事文艺创作与表演行业的有16家;从事电视行业的有11家;从事电影制作与发行行业的有11家;其他行业,如电影放映行业、音像制作行业、文化艺术经纪代理行业等只有20家。这种行业分布过度集中在出版业及其他文化艺术等行业,一些新兴行业如艺术表演馆行业、文化艺术经纪代理行业等,规模小、市场份额偏低,影响了北京文化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和整体竞争力。 随着国际文化产业资本逐步进入北京文化市场,北京的文化产业总体上竞争力不强的情况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规模小,经营单位众多,资源极度分散,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集团公司。 从世界范围来看,高新技术对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催生文化新业态,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已成为促进文化发展的新引擎。国内外主要的文化产业都在通过以升级关键装备和技术来提高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北京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机制尚不完善,运用高新技术研发新产品的能力较弱,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北京文化产业整体的快速成长。 北京文化产业完善对策 重视和加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良好的战略有助于北京文化产业稳定、持续的发展。发挥首都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在制定北京文化产业发展长期战略时,应把文化产业视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发展文化产业与北京市整合产业结构调和起来,借鉴科技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来推动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立足于“走出去”发展战略,打造北京文化品牌的软实力,用世界文化的共性语言制造北京的文化产品。 重新组建文化产业集群,改善各区产业趋同的现状。由政府相关部门出面协调各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产业,整合区域资源,在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地区建立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群;在集聚区内建立相关的服务机构,建立生产商、供应商等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加强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加强价值链中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以促进集群内产业链条的形成,使文化产业集聚区能健康有序地发展;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对文化产业集群采用市场化和企业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集聚区是工作室和文化机构的集聚,更是人才的集聚,因此,应当创造一个宽容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沟通,吸引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加快国有文化产业的改革。文化体系的变革将促进文化力的进一步发展,从所有制形式来看,北京的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呈多元态势,但是在这些经济成分中,国有经济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适当地增加其他所有制经济的比例,运用市场化机制对这些企业进行管理,将会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 组建文化产业大型集团化公司。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经验表明,规模化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等方式进一步整合现有文化产业单位,组建起有规模、有独立经营资格、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文化产业大型集团化公司,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将有利于综合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发挥文化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实力,进而形成具有一流生产能力的文化企业。 加强文化产业的科技投入。北京应调整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加大文化产业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按照“文化创新优先”的原则,确定文化产业技术创新重点发展领域;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服务技术、管理方法和文化项目,以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文化和提升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竞争能力;结合北京市文化产业的现实基础, 组建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大规模文化产业集团, 构筑北京文化产业的新格局。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