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那些来去匆匆的城市地标建筑

时间:2012-09-24 15:31来源:新华网 作者:刘道彩

    近日,各地“特色”地标建筑成为网友关注和调侃的对象。继苏州“大秋裤”、杭州“比基尼”等建筑之后,抚顺斥资上亿元打造的157米高“大铁环”也被网络曝光。

    对此,有些地方似乎很委屈:苏州称读懂“大秋裤”内涵,“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抚顺市政府认为“大铁环”,无论在高度还是形式上“都是世界独有的”;沈阳方圆大厦入选“世界最丑建筑”,当地对此回应说,正因为有争议,才说明“它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近年来,各地竞相上马地标建筑和形象工程,这些工程因为牵涉到城市规划、公共用地、市民搬迁等问题,有的甚至直接花的是纳税人的钱,但许多工程在上马之前,是否真的履行了诸如征求公众意见、合理性论证等程序?不得而知。因为,无论是美丑之辩,还是存废之争,各地对于“特色”建筑的争议,虽然看似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但最后的结果几乎都能顺利上马,公众的质疑根本就是“耳旁风”。

    这些年,许多曾经的城市地标都成了“短命建筑”:2007年,西湖第一高楼被拆,设计寿命100年仅“存活”了13年;2009年,曾经的亚洲跨度最大的拱形建筑沈阳夏宫被整体爆破,但它仅“度过”了15个春秋;2010年,南昌著名地标五湖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也仅13个年头。现在,公众对各地竞相“生长”的地标建筑都揪着一颗心,不仅心疼这一笔笔不菲的投资,也担心着它们的未来命运。

    城市规划与建设关系着政绩与形象。很多地标建筑相继被拆除,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质量问题,甚至问题也不是真正出在规划上,主要是较之上一届,一些地方主政者有了更新、更高的政绩与形象要求。由于目前一些城市经济往往是“一把手经济”,城市的管理者,也是城市的规划与设计者,再加上公共设施规划不到位,公共财政支出缺乏严格的预算与监督,特别是对公共设施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形成有效的问责机制,许多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重大社会损失,也很少有人被问责。这都难免造成一任政府一届城市规划,甚至出现前令后改、前建后拆的种种乱相。

    不可否认,有些地方决策者也想把城市建设好,但因个别人的发展观、政绩观出现偏差,对城市的性质、功能定位等存在认识误区,往往导致贪大求奢,对城市的外在看得太重,而对城市品位、市民需求等内在东西缺乏应有考虑。更有甚者,尽管有些地方经济发展实力不强,也热衷于大拆大建,大搞地标建筑等形象工程建设。这些地方不顾地方财力与百姓吁求,靠寅吃卯粮筹措建设资金的办法,不仅提前透支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给未来发展留下了难以控制与化解的财政风险。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