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于2010年推进的创新型城市(区)试点,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经过几年积极探索,入围首批创新型城市(区)试点的20个城市(区)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科技金融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积累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科技视野”版从本期推出“创新型城市如何创新”专栏,介绍重庆市沙坪坝区、四川省成都市等创新型城市(区)的试点进展,敬请关注。
——编者
盛夏,重庆安运科技公司迎来了近几年业务最繁忙的时期。他们自主开发的驾校计时培训管理系统经过升级之后,已获得1万多套订单,目前员工们正在加班加点地装配发货。“是沙坪坝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金字招牌吸引了我们,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公司总经理孙钦说,在沙坪坝区科技政策和项目基金的支持下,他们从过去单一卖产品发展到现在提供多种技术服务,公司去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元,今年预计达到5000万元。
重庆沙坪坝区内有高校19所,科研院所65所,科技工作者8万余人。重庆大学城、“国家级重庆大学科技园”均落户在这里。作为科技部确定的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之一,在加快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该区扭住知识产权这一“龙头”,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强区工程,以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工作引领创新型区建设,不仅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全区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筑牢根基——
完善组织机构 健全政策体系
作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区)”,沙坪坝区注重通过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为知识产权工作提供体制保障。区里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担纲挂帅的区知识产权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区知识产权局,并在重庆市各区县中率先成立知识产权科,使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设落到实处。
为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2010年至今,该区还在街镇、园区建立了14个知识产权工作站。工作站被赋予科技创新项目初审、知识产权服务及统计等职能,成为区政府相关服务职能向基层延伸的重要载体。
“机构搭建好了,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扶持政策。”沙坪坝区科委主任、区知识产权局局长朱正介绍,为促进企业创新发展,该区修订完善了《沙坪坝区专利资助管理办法》,不仅加大了资助力度,还简化了申请手续。2009年以来,对授权专利进行经费补助近百万元;此外,还出台了《沙坪坝区专利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目前已对50余个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科技含量高、具有产业化条件的专利成果进行无偿资助533万元。
在此基础上,沙坪坝区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区财政每年在科技经费中单独安排知识产权工作专项资金,2009年为100万元,且逐年递增;区科委还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成果的个人进行创新创业。目前已有6支大学生团队进入试运行审查阶段,如果获得通过即可得到无息借款等形式的资金支持。
激发活力——
培育示范企业 深化专利服务
如何加强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能力建设,是知识产权工作的关键所在。沙坪坝区的做法是:通过培育典型示范企业,逐步产生带动效应,激发更多企业的创新活力。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是沙坪坝区内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在重庆市、沙坪坝区知识产权局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不断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了跨越式提升。” 公司副总裁邓有成介绍,目前,力帆集团发明专利拥有量已入围全国50强,在2011年11月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上,力帆600cc摩托车获得中国外观设计金奖,这是重庆乃至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知识产权金奖。
随着典型经验的推广,目前沙坪坝区已培育出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1个,企业6家,市级试点企业7家。样板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专利工作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但仍有不少企业专利申请与保护意识淡薄,专业人才匮乏,而自己培养成本又太高。面对这种普遍存在的问题,沙坪坝区实施了“专利特派员”行动,由政府向专业中介机构购买专利服务,由中介机构派员进入园区和企业,担当专利特派员,为企业免费提供相关服务。
“一项‘一点即破’的技术,最后通过专利保护,成为一个预期产值可达几亿元的产品系统!”谈到专利特派员对企业的贡献,重庆七色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荣明深有感触。该公司研发的照明节能控制系统,可节能40%—70%,公司为此申请了一项专利。专利特派员进驻企业后,立即发现,一项专利根本无法有效保护该系统,极易被突破。经过深入论证,特派员为该项系统一口气申请了4项保护期20年的发明专利和8项保护期10年的实用新型专利,并获得授权。
沙坪坝区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0年实施“专利特派员”行动以来,专利特派员共联系企业258次,拜访企业103次,上门服务企业63家,为企业培训30余次,为13家企业完善了知识产权制度,为17家企业制定了知识产权方案,帮助企业新申请专利100余件,为企业提供专利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一条龙”服务,切实发挥了知识产权在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
营造氛围——
加强交流培训 打造特色文化
为提高全区整体知识产权水平和知识产权意识,沙坪坝区科委、区知识产权局面向企事业单位,大力开展以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目前已培训上千人次。为了让知识产权工作成为企业的“一把手”工程,区相关部门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对区内各相关园区、规模以上50强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发展培训,给各企业负责人带来了强烈的思想冲击。
“过去我们的产品‘论斤卖’,现在我们向国外卖专利,这个转变得益于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重庆三温暖电气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长罗霞说,区科委不仅帮助企业更新观念,还派出专利特派员帮助公司制定了海外专利战略,在通过对海外竞争对手进行相关专利检索分析后,指导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开发出了满足海外市场需求的专利产品。
沙坪坝区还策划建立了知识产权沙龙,以此提高区内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传播知识产权管理经验,交流业界最新信息,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文化。2010年以来,沙龙先后举办了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知识产权部门设置、企业专利实务等5次主题讨论,受到200余家参与企业的广泛欢迎。重庆地质仪器厂的负责人在参加沙龙后,请专利特派员针对企业的管理层和技术层分别进行了相关培训,使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得到有效提升。2011年该厂共申请了13项专利项目,而且每一项专利都得到了配套资金补助,为企业节省了一部分资金。如今,该厂的专利成果转换率达到100%,产品还有了海外市场。
广泛的宣传,深度的服务,有力的保障,营造出了沙坪坝区“全域、全员、全过程”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氛围。赵红宇,沙坪坝一位普通市民,两年前装修新家时偶然发明了一种透明雨篷,并成功申请到专利。如今,这一发明已经成为一项利润丰厚的产业;几年前,当时还在读小学的沙坪坝区学生许重宁发明了一套可在1分钟内组装成型的衣服,而今,这套拥有2项国家专利的衣服已经投入市场,在医疗救护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宣传普及、广泛运用知识产权,在沙坪坝这一创新区域已蔚然成风。
2011年全年,沙坪坝区知识产权专利申请量达3213件,比2008年增长87%。截至今年4月,全区知识产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7.71件,远远高于重庆市平均水平。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