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各地热追国家级新区为哪般?

时间:2012-08-31 15:18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海燕

    一旦上升为国家新区,就意味着该地区将享受到更多更特殊的国家优惠新政。这些优惠力度颇大的政策会在新区进行试点试验,对城市发展起到催化剂作用。此前获批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等4个新区都对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引擎作用。
    8月29日最新发布的消息称,国务院已于8月20日的国函【2012】104号文件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兰州新区的批复》,同意设立兰州新区。至此,兰州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之后,国务院批复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也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
    “国家级新区应该在国家区域发展上处于一个很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样的城市才有可能发展起来,通过竞争获取‘新区’这个称号本身并不是目的,通过新区建设来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才是目的。只有这样,新区才能在中国整个战略格局中起到一个增长极的作用。”中国社科院城市与区域管理研究室主任宋迎昌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新区”带来的特殊政策
    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等概念明显不同的是,“国家级新区”是指新区的成立乃至于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由国务院统一规划和审批,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由国务院直接批复,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鼓励新区进行各项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工作,规格一般为副部级。 
    据记者了解,国家级新区通常有着明确的发展定位。如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江新区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舟山群岛新区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其各自又有着不同的区位和产业特色。
    在宋迎昌看来,一旦上升为国家新区,就意味着该地区将享受到更多更特殊的国家优惠新政。这些优惠力度颇大的政策会在新区进行试点试验,对城市发展起到催化剂作用。“此前获批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等4个新区对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引擎作用,放在全国经济版图上来看,这些国家级新区的确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表示。
    宋迎昌告诉记者,在对新区进行建设时,政府会对国家重大项目布局与产业政策有所倾斜,这些政策比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甚至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更为优惠,尤其是在产业定位与产业发展方面,某些政策只能在这些地区先行先试,对外开放的领域也只允许在这些地区选择,一些重大产业政策从项目的立项上国家就会考虑优先布局。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政府的投资会加大民间资本与外资投资的脚步。
    “比如,浦东新区的建设对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经济中心、贸易中心与航运中心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国家政策对浦东的扶持和开发,实现了上海整个城市结构与功能的优化。同时解决了上海老城镇过分拥挤的问题,此外,产业升级问题也迎刃而解。天津滨海新区则承接了天津很重要的制造业产业功能升级,天津中心城区低端产业的疏解都是通过滨海新区实现的。当然,滨海新区也有其自身天然优势,比如它有盐碱地不需要占用耕地。其次,又有非常好的交通航运条件,它既解决了天津发展的问题,还促进了产业升级,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重庆作为老工业城市,同时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工业城市,过去重庆高端产业发展比较滞后,通过两江新区开辟了一个空间,可以供许多高端产业聚集。”他表示。
    国家级区域规划过于密集
    记者对2008年至今相继获国务院通过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经济区与特区等进行了粗略统计,大约有30余个,这其中包含8个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十余个经济开发区,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等。而近年来国家批复的经济开发区有:天津滨海金融改革试验区,海西经济区、成渝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同城化经济区、天水关中经济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区、武汉华中经济区等等。
    如此频繁的出台速度受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赵弘的质疑。他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从目前来看,国家已出台了几十个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时间上过于密集。
    毕竟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区域发展也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从概念的推出到规划的设计再到机制的建立和政策的落实,之后的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这是一个全产业链过程。快的话一般需要5年,慢的话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见到效果。 
    “国家频繁地批复新区、试验区或者开发区虽然是出于一种区域平衡的考虑,但目前区域版块有碎片化的感觉,概念过多甚至其中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区域之间没有科学的定位与应该有的平衡,竞争大于合作,差异化发展并不明显;从城市的角度看,用一个国家级的称号来获取一个发展机遇,这样的发展思路未必可取。”他认为。
    赵弘建议,今后各区域规划的推出应该更加科学化与法制化,最好能进入人大的法律程序,让人大监督政府。此外,应该对园区规划推出起到的效果进行短期或长期的评估,3年或者5年进行一次评估,督促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该观点也得到了兰州大学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心主任聂华林的认可,他对记者强调,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借助类似新区等国家级规划盲目扩张城市规模,既浪费了资源,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城市扩张以后人口从哪里来等等,同时也导致另外一些社会问题,如城市户籍目前为止没有开放,扩张的结果就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他们的未来生活怎么办?
    “按照兰州新区规划,未来10年人口要从现在的10万扩大到50万至60万。要实现这个目标,是把老城区的人移过去?还是采取其他的策略?但即便把地方农民直接变成城市人口,也很难达到这个数字。”他表示。
    在他看来,一个地区应当把区域经济规划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而不是依赖上升到国家层面,这必然导致地方对中央政府的依赖性发展。其次,政府层面也应该避免盲目过度审批地方发展规划,这样的规划往往没有实际含义。再次,规划出台后是需要实施的,一旦实施后续资金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往往在一开始规划制定的时候很少考虑到。
    相 关 西北建新区是否适宜
    中国第五个国际级新区花落兰州新区。据了解,兰州新区位于西北重镇兰州北部秦王川盆地,地处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是国家规划建设的综合交通枢纽,规划面积806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10万人。
    而甘肃的邻省陕西早在去年6月就发布了西咸新区总体规划,目标直指“第四个国家级新区”,然而1个月后,被浙江舟山群岛捷足先登。据记者了解,西咸新区的申报材料已于5月递交国务院,目前还处于意见稿修改阶段,国务院或将于近期发布消息。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区域管理研究室主任宋迎昌告诉记者,在向国务院申请成为国家级新区之前,城市应该把自己放到全中国版图乃至世界格局来考虑。“并不是只要有政策就能发展起来,更重要的是跟当地经济发展能够结合起来。此外,不能孤立地考虑自身与周边经济发展,更多的应该考虑到以下内容,比如作为国家级新区城市能发挥什么区域带动作用?适合发展什么样的产业?通过什么途径来发展产业?这些都非常重要。”
    宋迎昌告诉记者,此前获准设立的新区都是在每一个大区里占据着重要战略地位的城市,如上海就是整个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核心地位的城市,天津滨海新区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地位和重庆在西南地区的地位同样如此。但西北地区目前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还没有到结构转型与升级阶段。从目前来看,整个西北地区城市的经济实力与东部沿海城市甚至与东北城市相比都还存有很大的差距。
    “国家通过政策扶持可能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这并不应该成为主导因素,更重要的是区域自身有没有造血功能。”宋迎昌表示,从长远发展和中国目前的空间版图来看,我国西北地区的确需要一个具有核心地位的战略增长极来带动整个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但国家目前采取扶持政策或还为时尚早。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