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呼和浩特:几场降雨路面积水有5个原因所导致

时间:2012-08-09 14:28来源:北方新闻网 作者:徐鸿

    近期呼市不断降雨,不少路段也出现了积水现象。为此有不少市民反映,近几年,呼市不断地对地下管网进行改造,为何还会出现积水?针对此事,记者采访了市水务局和呼市供排水管网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为市民解析积水原因。

  现状:排水管网系统"旧、低、小、缺"

  随着呼和浩特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密度增加导致了工业、居民生活用水和排水量不断加大,这就对排水管网设施系统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呼和浩特市水务局副局长关宇介绍,过去,呼市设计管道是按照半年重现期来进行设计的(重现期是指在一定的统计时间内,等于或大于某暴雨强度的降雨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时间)例如,如果每半年能看到一场降雨,一年就能看到两场降雨;如果一年才能看到一场降雨,那降雨量就会比一年看到两场的降雨量要大。过去,我们按照半年一遇对管径进行设计,如果出现了一年一遇的降雨,那么这个管径是排不出去的,就会产生内涝。现在按照新的设计标准,主次干道按照两年一遇进行设计,增大管径,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内涝。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造成城区路面积水的主要原因是雨污水管网建设年代长;管网规划、设计、建设整体执行标准低;管径细、承载能力小;扩延道路时市区许多路段缺少相应的排水管道,"旧、低、小、缺"成为呼市市区供排水管网系统的现状。


 排水管网改造现场

  五大原因造成路面积水现象

  针对近期降雨造成城区路面积水的问题,呼和浩特市水务局副局长关宇作出了分析。

  原因一:目前雨水系统设计标准低

  据了解,呼市目前的雨水系统重现期仅为0.33至1年,径流系数为0.5,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硬化地面增加,雨水径流量增大,造成雨水管径偏小。

  关宇副局长说,他们从2010年初开始做了城市雨水专项规划,将设计标准提高,雨水重现期提高到1至2年(主干道重现期为2年,次干道重现期为1年),但按雨水专项规划具体实施是从2011年开始进行,到目前为止只完成其中少部分道路雨水管网改造,大部分道路的雨水管网还未按雨水专项规划要求改造,因此出现雨水管网管径偏小不能满足雨水泄洪的需要,造成积水。近几年呼市进行了大规模雨水管网改造,但是由于雨水排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部分管网存在瓶颈,在改造未完成时其效果还难以真正体现。

  "另外,目前立交桥雨水泵站设计标准低,排水能力有限。呼市目前共有立交桥雨水泵站11座,除二环路3座雨水泵站外其他8座均建成年代较久。为了正常发挥泵站的功能,我们已陆续将各泵站内原有老旧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改造后各泵站的排水能力大大提高,但由于建泵站时设计标准较低,每座泵站的排水能力是有限的。以兴安路泵站为例,现况泵站建于1998年,共有4台雨水泵,每台泵的提升能力为400m3/h,当时设计时重现期仅为0.33,4台泵满负荷运行也只能达到0.4 m3/s的排水能力,按照规范规定,一般立交桥泵站设计的暴雨重现期为3至5年,按同样的收水面积,设计标准提高后,该泵站的排水能力应为1至2 m3/s,经对比计算,按现行规范要求该泵站至少需要提高3倍排水能力。"关宇副局长说。

  原因二:强降雨超过目前雨水系统承载能力

  关宇副局长表示,以7月25日为例,市内各区降水量为57至66㎜,达到了暴雨级别,远远超出了呼市雨水系统承载能力,甚至超过了规划设计,造成市区部分地段严重积水。需要说明的是,面对如此大的强降雨,部分地段的积水经过几个小时后自然疏排,并未造成长时间滞留,符合合理的客观实际。

  原因三:城市发展增加了雨水系统负担

  据介绍,呼市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目前呼市中心城区面积已由2000年之前的不足100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210平方公里。根据呼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15年中心城区面积将达到260平方公里,到2020年达到310平方公里。同时,城市建设使得道路增多,硬化面积增加,城市水系减少,导致城市涵水能力降低,地表径流加大,给城市雨水排放造成巨大压力。

  原因四:部分雨水设施未按设计要求建设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市区部分地段建设速度快,雨污水配套设施由于种种原因未跟上,也是造成积水的原因之一。例如,二环路雨污水系统在设计时,设计标准较高,建设时由于资金等问题,将管道管径变小,导致目前积水严重,特别是南二环发生多处积水。此外,部分路段收水口少、管径细,收水慢,造成路面雨污水管网承载能力超负荷。

  原因五:雨水排放系统入河出口不畅

  "现在市区环城河道是城市泄洪的重要渠道,为了美化城市,市区所有河道都进行了景观改造,变成了景观河道,原来进入河道的雨水排出口由于有雨污水混流的的现象,全部封堵,有的在河道下面铺设了截污管,有的在河道旁铺设了雨污合流的管道或箱涵,将原雨水排出口接入管道或箱涵内,但是管道或箱涵的容量比自然河道小的多,大面积雨水汇入管道或箱涵中,雨水不能及时排出,有的地段从下游雨水收水口外溢,导致道路积水严重。"关宇副局长说,如世纪七路、南二环中海区域积水就是这一原因造成的。

  措施:加大排水管网改造力度

  对于每次暴雨时公铁立交桥下积水深的情况,呼市供排水管网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乔力群表示,暴雨时,市内雨污水管道收水满负荷,造成收入雨污水管道的雨水大量涌入低洼地带,致使各公铁立交桥排水泵站的承载能力达到极限,造成暂时的积水现象,雨量减小时,积水现象会逐渐消除,目前,除雷电造成停电导致泵站无法启泵及上述原因外,各公铁立交桥收水正常。另外,腾飞路立交桥因修桥时未修排水泵站,导致降雨时桥下积水严重,通行受阻。目前,修建排水泵站工作正在建设筹备中。

  "从长远发展来看,按照我市雨污水专项规划,继续加大城市排水管网的改造力度;城市建设应综合考虑防洪排涝要求。如恢复城市水系加大雨洪调蓄能力,尽量减少硬化面积,小区、步行街等道路铺设考虑易渗性,增加城市湖泊面积等;由于雨水排放实行就近原则,环城水系建设严重阻碍了城市雨水的排放,应统筹考虑。使环城河不仅是景观河,更是城市排涝的重要出口。"乔力群总经理表示。

  规划:雨水管网覆盖面积将达到240平方公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按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到2020年,呼市的城市面积预计将达到310平方公里,人口将近300万。"对此,相关部门聘请了北京市政设计院对呼市310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了重新规划,按照呼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编制了《呼和浩特市市区雨水污水专项规划》。按照雨水规划,呼市将建立科学的雨水防灾、收集、利用管理体系,提高城市整体防涝减灾能力。到2015年,通过对易涝区与低标准雨水系统的改造和完善,使呼市雨水管网覆盖面积达到240平方公里。改善呼市城区的雨水防灾抢险系统,建立现代化的雨水抢险应急系统。提高雨水排水标准:中心区、重要干道、公路铁路立交重现期2至5年,其他地区重现期1年。呼市在"十二五"期间将规划建设雨水管道及箱涵216公里。"关宇副局长说,规划目前虽已确定,但城市管网建设改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需要对城市供排水系统实施全面的升级和改造。这不仅要依靠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更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也需要一点时间,当然也需要广大市民的理解和宽容。

  应对:暴雨期要严防死守

  在近期几场暴雨来临时,不但考验了呼市正在建设的排水系统,同时也检验了呼市供排水抢险队伍应急处理的能力。呼市供排水管网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乔力群告诉记者,几场暴雨过后,呼市出现了几个积水点,其中金桥开发区部分路段积水严重的原因是雨水管出口被景观河堵塞,造成雨水无法排出。针对这种情况,有关单位和部门将尽快打开出水口。针对市区世纪六路、七路、中海地产滨河路、观音庙门前、十九中对面、通道路鸟市路口、县府街第四中学、内蒙古医科大学十字路口等地的各积水点,派专人把守,抽水泵、挖掘机、发电车配合抽水,积水严重时对积水路段进行封路,对溢顶井盖的雨污水井附近放置安全围挡,安全围挡上注有醒目的温馨提示,发生溢顶井盖时,使用安全围挡进行护井,确保过往行人车辆安全。目前,共配备安全围挡200个,以备急用。

  据了解,为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险情和突发事件,科学、高效、有序地组织开展防汛和应急抢险工作,工作人员在接到指令后,将会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到达指定区域,严阵以待,严防死守,确保城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并且他们还对12个公铁立交桥(金川立交桥、民主路立交桥、公主府立交桥、西二环立交桥、呼伦路立交桥、党委立交桥、兴安路立交桥、构件街立交桥、北二环立交桥、东立交桥、一家村立交桥和腾飞路立交桥)分别选派24组守桥人员,把守各个立交桥的桥南桥北(个别为桥东桥西),每组3至5人,约70至120人左右。各立交桥均设置安全挡牌,挡牌上设有提示:"桥下积水请绕行、呼市供排水管网公司防汛专用"等字样。一旦遇到急雨、暴雨造成桥下积水时,守桥人员会立即封桥,禁止通行,确保过往车辆安全。桥下收水正常时,将挡牌撤离,保证通行正常。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