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城市之魂 让文化与城市共舞

时间:2012-08-08 09:03来源:昆明日报 作者:马雪荣

 盘龙合虚文化传习馆内面塑艺人在传授技艺。记者王安卓摄

盘龙合虚文化传习馆内面塑艺人在传授技艺。记者王安卓摄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生命力,近年来,“文化立市”已成为新一轮城市竞争的焦点。按照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要求,昆明市不遗余力地塑造着文化软实力,着力打造文化昆明,全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走出了一条具有昆明特色的文化发展新路。

  如今,昆明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六个昆明”建设。其中,对“文化昆明”建设的要求是:充分发挥昆明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佛教文化、都市时尚文化和边疆异域文化资源优势,把昆明建设成为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谐共融的民族文化宝库、开放包容的国际文化枢纽、实力强大的文化产业基地、以人为本的文化共享家园。

  发掘资源禀赋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昆明文化在长期兼收并蓄的过程中,在融汇千载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对于建设“最具魅力,最有幸福感、归属感、自豪感和安全感的宜居宜人新都市”的昆明来说,文化建设便成为美好幸福新昆明建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就是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价值实现过程。由于自然、人文、历史、地理等诸多原因,昆明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之美、民族风情之美、高原风光之美、边境异域之美和都市时尚之美,这些特色,共同构成了昆明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

  资源优势造就发展优势。近年来,昆明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85.48亿元攀升至2010年的180.87亿元,年均增长19%,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速高4个百分点;占GDP 比重从7.1%增至8.53%;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从39.44%增至41%。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由2006年的3911个增长到2010年的4257个,年均新增文化企业法人近70户,增长迅速。文化产业成为毋庸置疑的支柱产业。

  与其他省市数据相比,目前昆明的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处于西部领先、中部中游位置,并且呈现出传统产业持续发展,文化产品生产服务能力和装备水平大幅提高,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的良好发展态势。

  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重点产业支柱地位进一步凸显。2010年,出版发行版权服务业、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业、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销售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五大重点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39.82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7.3%,同比增长20.53%。

  截至“十一五”末,全市已建成运营文化产业项目209个,实际到位资金170.94亿元,并且培育出云南吉鑫集团、昆明新华书店等10户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昆明新知图书城有限公司,已在云、贵、川设立51个连锁店,并积极开拓东南亚市场,成为西南第一、全国第五大民营图书企业,去年经营收入达2.2亿元。目前,全市还有20个投资总额400亿元左右的在建新建文化产业项目正抓紧推进。福保文化城、云南中天文化、昆明国际包装印刷基地、金鼎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等文化产业园区,成为带动全市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发展的新力量。

  “十二五”时期,既是昆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时期,更是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虽然昆明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是也有很多不足。因此,昆明确定了重点发展的“九大产业门类”,重点培育的“十大市场”,重点实施“十大工程”,通过推动项目建设、企业发展、精品创作的跨越,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另外,全市还致力于建设产业、市场、人才、创新四大体系,打造产业集聚平台、投融资平台以及传播展示平台三大平台。希望通过这些工程,使文化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创新激活效能

  文化改革有序推进

  活力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是文化建设的源泉。创新是增强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文化强市建设的首要之选。文化强市的活力根本在文化体制创新。

  2004年,拥有47年历史的国有单位昆明市电影公司“事改企、企改制”,成为“全国第一家民营电影企业”,昆明文化体制改革由此拉开帷幕。2005年,昆明市就被云南省列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州市。进入“十一五”之后,昆明市文化体制改革路线图一一展开:昆明剧院、长春剧院、春城剧院三个剧院突出“改”,由事业单位改制为国有企业;昆明交响乐团、昆明市民族歌舞团等五个剧团突出“合”,保留昆明交响乐团、昆明市民族歌舞团、昆明市儿童艺术剧团三块牌子;市级四家新闻媒体按照中央“四个不能变” 的原则,将宣传主业与经营业务分开,财政重点扶持宣传主业,经营部分实行企业化管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则突出“深”,继续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激活了昆明的文化“细胞”,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昆明报业传媒集团、昆明广播电视集团跻身昆明市文化企业“十强”。

  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目前昆明正以攻坚的心态面对改革遇到的新挑战,随着改革难题的破解,改革带来的动力和活力也必将推动文化昆明建设。

  理清文化脉络

  文化基因星罗棋布

  目前,昆明全市各个广场、公园等地活跃着1300多支群众性文艺团体,每天早晚,大批的市民在公园、街头参与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这是市民对文化需求的一个缩影。

  惠民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落脚点之一,因为改善民生,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要通过文化建设,使昆明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入新昆明建设中,成为市民共有的精神家园,近年来,昆明不断理清文化脉络,加强了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文化等“文化基因”的保存、传承和利用。

  昆明具有1240多年的建城史,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昆明也是中原文化与西南边疆文化、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发展的典范,因此,城市遍布各种独具昆明特色的“文化基因”,近年来,昆明市致力于“擦亮”这些照亮城市的文化“明灯”,让星罗棋布的文化遗址、名胜故居、旅游景区、主题公园、博物馆形成网络,覆盖整个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生活的组成部分。目前,全市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就建成8个、传习馆建成5个。

  昆明气候宜人、自然环境优越,下一步全市还将利用昆明优越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气候春城”与“文化春城”相融合,充实城市文化内涵,通过人本化规划、人文化建设、人性化管理,使群众既成为城市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又成为城市精神文化的受益者。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