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城市规划要跑在洪水前面

时间:2012-08-03 09:27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宋旭民

  几天前,江门市遭受今年登陆我国规模最大、强度最强的13级台风“韦森特”袭击,受灾人口近12.5万人,直接经济总损失逾8.6亿元。在此期间,江门大部分地区经历了一次强降雨过程,但幸运的是,江门并没有像北京一样,出现严重的内涝,一些区域虽然也有水浸,但很快就退水。有专家总结说,江门之所以能在台风面前有如此出色的表现,得益于现有的自然环境排水好和排水管道能力强。

  客观而言,江门近十年来都没有出现较大面积的水浸现象,即使局部地区水浸,也能在较短时间内排涝,未对市民造成太大影响。与之相比,同是遭遇暴雨袭击,省内一些大城市则浸得一塌糊涂,令市民直呼“伤不起”。不少市民不禁由衷地感慨说,江门真乃福地也。

 

  不过,我们不应简单地认为,江门可以永远保持这种优势。江门的自然环境和排水管道之所以能在大灾面前显现作用,相当程度上因为江门城市化水平较低,而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这种优势极可能一点点地消失。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城市河流排洪能力的大小,往往取决于陆上建筑的深度。若是陆上建筑都在地表之上,河流的排洪效果最为显著;若陆上建筑远低于河流水位,即使有水泵等排洪设施辅助,其排洪能力也是极为有限的。我们看到,近年来江门的“城市深度”正在增加,对河流的排洪能力造成影响。一则,随着停车位置紧缺,新建建筑无不兴建地下停车场,而且从地下一层逐渐向地下两层、三层发展。二则,近期,建设路—迎宾大道下沉式立交的开建,开启了江门的立交时代,随着城市的发展,相信将有越来越多的立交在市区出现。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下沉式立交在地表之下,不会影响城市天际线,这种样式的立交将更受青睐。这种向地下要空间的做法,虽然增加了土地利用率,却极可能为排洪留下隐忧,广州等城市的水浸黑点恰恰就在这些地下停车场和下沉式立交。

  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江门的“城市广度”也在增加,江门周边的一些天然湖泊被填平,诸多本是农田村庄的土地也铺上混凝土,这种状况也应引起关注。湖泊实则是城市之肾,在洪水来临之时,为江河涵蓄水源,调节水位,为江河排洪提供有力保障。而农田村庄的土地表面也能起到吸收水分的作用,这些土地一旦被硬底化,无法被地表吸收的水分只能汇入排水管道、排入江河,无形中就会加大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市城区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排洪压力。说这些实话可能不太中听,但只有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的优势与劣势的根源,并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加以改善优化,才可能真正确保江门不受水浸的威胁。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