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文化节叩问城市的精神支柱

时间:2012-06-14 09:38来源:城市信报 作者:耿方辉
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韩嘉川

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韩嘉川

 

  在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韩嘉川的文章中,记者读到了这样一句话:“环境是外在的,就像我们去看古籍一样,如果不了解其中来龙去脉、文化含义,那只能是人看人看热闹;而心情是内在的,环境唤起了心灵的感应,唤起了回忆。”城市文化给予我们的不正是这种心灵的感应?作为此次城市文化节的评委 ,近日,韩嘉川向记者阐述了他对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化节的看法
  — 用文化节提升一座城市的内涵
  我认为一个城市应该有文化节,有形的无形的都可以。它是提升一座城市内涵的重要标志,更是树立起一座城市形象的内在精神支撑。
  青岛这座城市的文化含量不能说不深厚,而在于如何检索。从古时候到近代,可谓群星璀璨,有些人感慨其他城市搞状元府、状元楼之类,感慨我们青岛文化底蕴太浅,没听说有多少状元,其所不知的是,仅就胶州,就有历代状元、进士145人,而其他如即墨等地还有不少。而现代(1919-1949),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出现的文化名人与事件就更多了,如何梳理与检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至于当代(1949至今),譬如1950年代山东大学在青岛时,恰好是学者教授们处于思想活跃、展露才华时期,那是山大迁走之后,再也没有出现的状态。
  文化人与文化事件,离开了那个特定的时间地点之后,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然而对一座城市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其历史的回响,是久久不会消失的。
  文化的事情所展示的不仅是一个城市的高度,更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底蕴 。我们的“城市文化节”所要做的事情,目的就在于此我们的精神支柱是什么?
  文化是一座城市无形的精神支柱
  在此次评选中,设定了诸多奖项,就个人而言,我更关注的是外来文化的影响与本土文化的特征,外来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这座城市的骨子里了,譬如“青岛话”的变异,如“粘粥”发音变异成了“黏住”,与之相对照的是上海话,也是发生了变异之后,成为上海文化特色的,问题是我们该怎么总结。齐文化与鲁文化在本质上没有差别,但是特色不同,加外来文化的影响所形成的青岛本土文化,是这座城市的特色,问题是我们如何看待与总结。
  城市文化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伪命题。城市文化的末梢,是形式的,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譬如唱歌跳舞,譬如流行时尚,譬如消费形式。而就形式而言,我很喜欢青岛的水彩画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带有印象派风格的画风,其中或有意或无意的体现出了青岛这座城市的特色,然而那还是形式上的,画家们的理解与创作中所体现的情感与思想的深度,是否有城市文化的底蕴,是需要认真检索的。而如青岛大嫚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浪漫,青岛人将其说成“浪”劲儿,是其他城市的女孩儿身上所没有的,这与外来文化的影响相关。城市文化对一个城市发展的作用,在于它是一座城市无形的精神支柱,因为与其他城市的不同,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的个性。
  “涨颠”应该成为青岛人的优势
  青岛这座城市的各种文化现象,需要总结,需要调集专家学者潜心研究,它不仅仅是青岛这座城市,其深远意义在于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其中的优劣可窥斑知豹。我们都知道青岛人与山东其他城市人的不同,在于青岛人精神上的优越感,甚至被诟病。那么这种优越到底来自哪里?仅仅是洋气?仅仅是大海所赋予的豪爽?这种深层的东西需要挖掘,上海人的认真细腻、斤斤计较,是缺点,但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神恰恰是上海人做事情的优势。青岛同样,“涨颠”应该成为青岛人的优势,但是一定要找到为什么“涨颠”的理由。
   (编辑:刘堃茹)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