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水城”蒙尘 何时还原“东方威尼斯”

时间:2012-06-12 17:09来源:《现代苏州》 作者:为之

“水城”蒙尘,何时还原“东方威尼斯”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杜荀鹤《送人游吴》诗反映了唐朝时期苏州“河如缎带,桥似繁星”的盛况,也体现出了苏州犹如一座“水做”的城市的腔调。水与河在苏州古城里是不可或缺的城市元素。苏州藉此获得了 “烟水吴都”的美誉。
  此前,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在对苏州重要水系,即以环古城河和京杭大运河、胥江为代表的“两河一江”调研中指出,要通过挖掘文化、整治环境,提升“两河一江”的品质,推动苏州成为真正的东方水城。
  蒋宏坤表示,苏州是水城,水是城市之灵气。要不断提升水城形象,一是抓住机遇。通过挖掘文化、优化环境、提升品质,让市民和游客看到护城河周边更多文化的东西。二是把握时机。把大运河的申遗、“四改三”提档升级有机结合起来。三是环境升级。营造更加适宜的人居环境,这不仅为老百姓提供休闲场所,还要与改善整个大气质量、生态质量结合起来。四是要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城市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市民和游客真正能够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使人能够陶醉在苏州厚重的文化旅游之中。
  “水城苏州”窘境何来?
  前门走着石板路,后门淌着涓涓小河,苏州部分街区至今仍存在着的水、路平行的双棋盘格局。
  纵横交错、如网似织的城市河道,不仅是苏州城市环境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构成苏州城市小桥流水独特风貌的空间艺术元素。
  但当下,因水而名扬天下的苏州俨然陷入了另一个窘境,闻着古城区一些河流里的黑臭河水,即便是多才的诗人,似乎也难以下笔留下吟唱百年的诗句了。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苏州全市还有423条感官黑臭河道。其中,14.2平方公里的苏州古城在城市景观建筑风采依旧的同时,古城区也有多条河流发臭发黑……
  刚拿下了第23届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等奖的三位苏州市第五中学的高二学生在2011年初,自发提出并组建了《苏州市区水上巴士方案设计》的课题,在学校张雨作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一开始,我们是在干将河、临顿河、护城河三条河道进行的测试。”学生之一的翁婷婷告诉记者,她们原本计划选用干将河、临顿河、护城河作为试点,经过测量的结果,干将河通航条件太差,临顿河码头境况不好,最终只有护城河通过各种测试,被最终选定。“在近半年的实地走访中,说实话,一些河道的水真的很臭,希望能早日得到改善”。
  逢至春夏之交,古城区30余公里枕河而居的居民,和沿河闲逛、旅游的游客途径临顿河、平江河、十全河、南园河等古城区的一些河流时,不得不忍受着难以言说的恶臭,甚至得掩鼻而过。阵阵恶臭让沿河的居民和途径此地的游客苦不堪言。
  记者日前途径平江河、十全河、干将河、官太尉河、学士河时就发现,随着天气渐渐转暖,河水黑臭的现象又将抬头。在平江河畔,几位游客正兴致勃勃地乘着乌篷船参观者平江河两岸,不多久,相向来了两艘小船,船上的河道保洁工正忙着打捞水面上漂浮的垃圾,两船相会的那一刻,游客们嘟哝了一句,好臭呀……
  在官太尉河畔,两岸花团锦簇,优美的风景让人乐在其中,此时河面上荡来一艘小船,船上来上两声吴侬软语的吆喝,或者哼上一曲,再好不过了。如果此时有一艘船,但船上的人不是期待中的吴侬软语地唱着,而是河道保洁工们,正在辛勤地打捞着漂浮在河面上的垃圾,原本的好心情或许会败下去不少。
  年过八旬的杨老伯居住在南园河畔,他回忆说,旧日的苏州河水清澈透明,水中有鱼有虾,时常还可以钓到黄鳝。“那时候的河水和城外的河流都是相通的,一年四季,沿河而居的居民可以在河里洗衣淘米。”
  “水城苏州”也曾经久迷香
  相关资料也记载,自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斯城,凿斯水”,营建阖闾大城开始,苏州城市河道就开始了自己的历史。
  经过一代代人千百年锲而不舍的努力,至唐宋时,苏州古城内河道体系就已相当完备。
  从唐代诗人咏唱苏州的诗篇中能得到有力的佐证。白居易的诗云:“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据宋《平江图》测算,当时城内河道长达82公里,除内城河一环外,有主干河道横河14条,直河6条,尤以城北河道最为密集,整个城区河街并行,几乎是一街一河,即前门是街,后门是河,呈著名的“双棋盘格局”。明吴中水利全书载“城内河流三横四直之下,如经如纬者数以百计。皆自西趋东,自南趋北,历唐、宋、元不湮”。纵横交错、如网似织的城市河道使这座有着两千多年的城市充满灵气,小桥流水的风貌更倾倒了无数中外游客。
  有学者认为,苏州古城构筑了功能上科学合理、使用上方便适用、形态风貌上秀丽柔雅、空间环境上亲切宜人的水城格局,实现了适用、方便与美观的统一和“人、城市、水之间和谐融合”。
  旧时住在河畔两岸的人家,不但用水很方便,还可以在河埠石级上捣衣洗菜,闲坐在石栏旁喝茶聊天,或者看乌篷船悠悠划过。民间传说,赛金花的父亲就是青龙桥畔一家茶馆的水夫,挑水只需上下河的功夫。
  枕河而居的市民有个好处,每见有船只摇过,叫卖声声,枕河人家可从窗里吊下竹篮相购,堆得高高的稻柴船一到河埠,不多时就成了一叶轻舟。
  “以前的苏州城最主要的交通方式就是水路运输,葑门、相门、齐门都是城里、城外进出的主干道,居住在农村的居民撑着小船、唱着歌谣把蔬菜等产品运进城里,供两岸的居民家用。一条河不仅维系着千家万户的吃喝拉撒,还是交通运输的主要途径!”吴都学会的王力行此前曾告诉记者。
  城市发展引发“水问题”?
  随着城区的开发建设等原因,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古城区里原本清澈的河水渐渐变了……
  市民尤其是沿河居住的居民感觉到苏州古城里的河水开始变味变色,直到今天,又黑又臭的河道反而成为游览古城时的感触之一。
  什么原因让苏州城“灵魂”水发生了变化?
  苏州市河道管理处运营科的相关工作人员则是这样分析城区河道黑臭的原因一个是因为随着春夏之交天气转暖引发河泛,原本沉在河底的污染物开始泛上来,加上沿河两岸植物飘出来的柳絮以及沿河商家、居民不自觉地把污物乱排、乱丢进河道,进而引发河水变黑、变臭。
  而记者在前往苏州市河道管理处采访时,就在河道管理处附近的一处水利枢纽附近,河面上也漂浮着不少垃圾物。
  苏州市水利局办公室主任吴向阳告诉记者,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剧增,填埋了一些河道,造成了水系不通,而且当时由于没有实行雨污分流,导致各种污水和垃圾直接排入河道,直到现在,仍有一些沿河的商家和居民不自觉的把污水排进河道,进而越发导致城区河道水质变差。
  此外,原来古城区河道连通太湖和大运河,水系非常活。受大运河的改道和拓宽以及水质变差等因素,原本从胥江河流入古城区的太湖水不能进入古城区,古城区的河水只能借助泵站人工换水,引入护城河里的水局部改善,古城区内的水质难以得到根本改观。
  近30年来,苏州城区多条河道里的水质似乎每况愈下,陷入了黑臭的轮回怪圈。
  何日再现“水清、畅流、岸绿、景美”的苏州优质水环境?这个答案,仍需等待一段时日,待到明年春天来检阅。(陈栋)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