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现代农业10年孵化遇瓶颈:PE/VC“吃白菜心”

时间:2012-05-29 08:00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毛海峰 

  专家建议,谨防外资加快抢夺具核心竞争力企业

  今年一季度公布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显示,经过10多年的“孵化”,始于本世纪初的国内现代农业已成长起来,目前正从襁褓期进入幼稚期。不过由于间接及直接融资不畅,资金匮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在资本市场上嗅觉最灵敏、最能灵活运营的风险投资近年来乘势大规模进入现代农业,且绝大多数涌入了掌握市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资本市场称之为跑马圈地“吃白菜心”。目前,风险投资商对现代农业的投资在全国形成一股气候,投资商在全国寻找着最具有投资价值的现代农业企业,投资遍及国内近20个省份。

  现代农业从襁褓期进入幼稚期

  我国农业是从本世纪初才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之前,我国历时数千年的传统农业主要是满足老百姓吃饱饭的要求,新中国建国后又加上了哺育工业的作用。直到进入本世纪初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农业由哺育者的身份变成了被工业反哺的角色,加上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国内农业经济日趋市场化、国际化,我国农业才逐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我国Ψ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其管委会党工委书记梁桂对记者说,所ν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相对于分户小规模生产形式的传统农业,它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形态。《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明确规定,现代农业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主攻方向。

  为了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国家在“十一五”、“十二五”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都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发布了《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规划》,据统计,自“十一五”以来,国家发改委已共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5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资金20亿元,在各地建设了200多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现代农业经过10多年的“孵化”,现已脱离襁褓期,进入了幼稚期,到目前为止已在全国多个地区发展起来了一批现代农业企业。这些企业采用新的装备、技术、经营方式、组织方式和新型职业农民,使得农业生产生态化、安全化和质量可控化,改变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

  资金匮乏成“瓶颈”

  高速成长的现代农业,客观上需要大量资金的扶持,但是在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现代农业由于间接及直接融资不畅,资金匮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有银行从业背景的杨凌新华府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元利告诉记者,现代农业要发展起来,其实主要靠两个条件,一是技术,二是资金。技术需要靠自己去研发,资金却在相当程度上需要靠国家融资环境的改变。与纯粹的工业企业不同,现代农业企业虽然采取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但是在融资过程中仍受到金融机构的区别对待,融资条件要苛刻得多。

  银行是现代农业间接融资的主渠道,但是在现实的融资过程中,银行仍把现代农业当作“二等公民”。据杨元利介绍,银行对现代农业融资的限制非常大,一方面借口现代农业企业的土地、农业设施等无法作为充分的抵押物,限制其贷款额度、提高其贷款利率;另一方面在贷款期限上往往侧重半年或一年的短期贷款,而不提供长期贷款。这使得融资成本非常高、也不方便,逼迫不少企业对银行贷款望而却步。

  在直接融资方面,我国现代农业企业在股市上表现也不是很好。据深交所综合研究所专家李泱介绍,当前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共计64家,沪市公司22家,深市公司42家,其中多家是现代农业企业。相对于全国1253家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来说,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数量非常少,产业集中度较低。

  从资金募集数量来看,我国农业上市公司首发募集资金总额为347.49亿元,平均为5 .43亿元,首发超募总额为110 .6亿元,平均为1 .73亿元,而A股上市公司平均首发募集资金为9.68亿元,平均首发超募4.73亿元。与A股上市公司整体情况相比,农业类上市公司平均首发募集金额和平均首发超募金额均较低。

  由于间接及直接融资不畅,我国现代农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金链一直非常紧张。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上嗅觉最灵敏、最能灵活运营的风险投资,近年来乘势大规模进入现代农业,成为现代农业资本市场上一股强大的力量。

   (编辑:刘堃茹)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