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理想城市,必须从起步阶段科学规划、合理统筹。吴洪伟 摄
“理想城市,在我们理解,就是对过去只重经济发展、忽视人的幸福与社会建设的发展模式的反思,也是对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反思,是从单一发展模式向经济、社会、城市、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科学发展模式的重要转型。”日前,广东省住房建设厅到坪山调研,坪山新区管委会主任负责人结合坪山的现状,这样回答了广东提出的“理想城市”建设提问。如何用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低碳、绿色、生态”城市,面对发展的疑问,坪山也在不断思考。 破除各类规划“几张皮” “理想城市”是一种复合型的、统筹兼顾的发展模式,坪山新区管委会主任冯现学表示,新区要建设理想城市,必须从起步阶段,通过综合发展规划的统筹,促进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统一,着力解决各类规划“几张皮”的问题,统筹五者的协调发展,将规划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落实到年度计划中,避免城市的单线突击,确保项目实施效益的最大化。 在推动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等“多规统一”的基础上,坪山新区成立后编制了综合发展规划,构建了以交通、产业、坪山河综合整治、“智慧坪山”等专项规划为承接的综合规划体系,力求解决规划“几张皮”的问题。 在空间统筹发展中,土地整备被视为探索城市经济、社会、民生综合发展的新方式,坪山已经在金沙等社区开展试点,探索“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城市开发模式。 冯现学表示,“理想新城”的建设,不可能只靠政府的单方面投入,必须通过产业发展、城市综合开发、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多种手段,探索政府、社会的共管共治共荣模式,整合政府与社会的方方面面资源,共同投入城市的开发建设。 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新区表示,会运用社会化、市场化手段,引入社会投资,汇聚资源,促进高端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社会化运作,提升新区的高端服务水平。 打造多个平台协调发展 按照顶层制度设计的思路,坪山新区负责人表示,要重点打造规划、产业转型、社会建设、区域合作等平台,统筹思路,整合资源,切实把“理想城市”建设落到地面上。 “以坪山河流域、坪山中心区开发为例,我们希望通过城市发展单元规划,在综合发展规划指导下有效地实施各项专项规划,强化规划对理想城市建设的统筹力,使坪山每一寸土地都在规划指引下使用,每一栋建筑都在城市设计下建设,每一个项目都在创意的引领下推进。”新区相关人士透露。 转变单打一、零打碎敲式的城市开发模式,坪山将以坪山中心区、坪山河流域、坑梓次中心等重点区域为试点,以城市发展单元规划为引领,建立成片区的城市综合开发平台,促进城市更新与土地整备的对接,实现政府、企业、社区、业主等各类城市开发参与者的利益共赢,为全市新型功能区的大开发、大建设探索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 “把握产业的未来发展方面,以产业园区和社区转型为载体,通过倡导和引进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新区主导及配套产业的发展,促进科技、人才、资金、服务的聚集,实现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坪山新区负责人说,围绕产城融合,新区必须将园区建设与城市发展、产业发展与社区转型、高端产业引进与落后产能退出、区域经济发展与企业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城市格局,促进产业与城市和谐共荣。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新区提出把社会建设提高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位置的口号,表示将搭建以“织网工程”为核心的社会建设平台,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城市发展相互衔接,结合“智慧坪山”的建设,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管理、服务、沟通、居民自治、社区统筹等资源的网格化配置。 当前,坪山已经和两位邻居——惠州惠阳区、大亚湾区等进行联席会议制度,希望能加强双方的往来,解决双方在发展中面临的道路衔接、产业发展问题。在理想城市的建设中,谋求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合作平台也被列入了当中。 创新城市管理体制 打造理想新城,还需创新城市管理体制。 冯现学坦言,坪山新区原来属于深圳的城乡结合部,新区的城市管理目前还处于从乡村管理体制向城市管理体制的转型阶段,还处于起步期,创新性做法不多,主要做了三方面的探索: 一是推行城管工作进社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符合坪山新区实际、可操作性强的社区城管工作机制,推动新区城市管理重心下沉,真正做到服务基层、贴近民心、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实现社区居民群众自治自管与政府行政管理的良性互动,努力打造城市的亮点、城管的精品。 以各社区面积、人口、发展状况为依据,新区采取了“网格化驻点”的模式,派驻工作人员与社区工作站、居委会、物业公司等主动衔接,协调各类问题,形成社区内外结合的城市管理新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其次是推进城市管理的精细化。通过市场化手段,新区已经将城市管理业务中的市政设施巡查管理、市政道路养护、园林绿化养护、路灯设施维护、清理乱张贴及涂鸦、清理卫生死角、清理待建地垃圾杂物、“四害”消杀等项目纳入物业公司的管理范围。由物业公司要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对区域内的违法行为进行劝阻,并形成一套有效的奖惩机制,统一实施业绩考核。 第三是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推进新区数字化城管平台的升级,无缝接入市局数字化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系统,积极整合资源,创新平台功能,拓展“渣土车GPS车载监控、移动视频监控、森林防火监控管理”等12大子系统,并引入三维技术,实现城管动态可视化管理,对新区森林防火、打击余泥渣土、防治六乱等工作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全面提升新区城市管理效率。 坪山新区管委会主任冯现学: 建设理想城市 关键在制度设计 对话 坪山新区管委会主任冯现学表示,坪山新区的发展,恰逢难得的历史机遇,要以高标准的生态城市规划标准引领新区的转型发展,关键是要构建好有利于这种转型发展的制度、体制、机制,科学进行顶层制度设计。 首先,在思想认识上,新区通过“送规划下乡”等多种形式,把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以规划引领发展上来。 其次,在发展战略上,坚持“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按照“两区一极”的发展定位,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新城、新兴产业名城、民生幸福新城、文化创意新城、山水田园新城的战略目标,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打造一座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低碳生态、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智慧新城、理想新城、幸福家园。 三是在实施策略上,新区要通过经济、社会、城市、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科学谋划,把发展战略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 四是在执行机制上,采取统筹的办法,整合各种资源要素,采取大生产、大作战的组织方式加以实施;通过流程再造,构建一套与新区新型管理体制相匹配的高效执行机制。 五是在保障措施上,通过创新发展模式、打造“人才高地”、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好人才、资金和组织的保障。 新区全面开展土地整备 3—5年释放40平方公里连片土地 ■相关 作为市政府当前着力推进的三大综合性改革之一,2011年7月,深圳的土地整备工作全面启动。 根据2011年度土地整备计划,到今年6月30日前,全市要完成75个土地整备项目,通过整备释放4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推进87个征地拆迁项目及7个拆迁安置房建设项目。 目前,坪山新区也将土地整备工作列入重点,并希望借此提高新区的空间利用率,提高开发层次。当前,新区正在对金沙社区的7.9平方公里用地进行土地整备规划,并计划用3—5年时间,释放出40平方公里连片的成规模优质土地进行开发建设。土地整备成为建设“理想城市”的重要环节。 三社区开展试点 “坪山新区拥有较大量的可开发空间,但是我们并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同样面临地块畸零、权属复杂、难以及时有效利用等问题。”坪山新区管委会主任冯现学说。 根据新一轮规划,坪山剩余可建设用地29平方公里,但这些用地多数被自然村和市、区菜篮子工程割开,新区要将开发潜力真正转为战略优势,必须要把土地整备好、控制好,并规划形成大面积、承载项目能力强的工业园区,给新区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针对自身发展现状,当前,新区正大力推进土地整备,把土地整备提升到城市综合变革上来,确立了“整村统筹”的土地整备思路,即以土地权属调查为基础,以查违为保障,整合各方资源,综合运用规划、土地、产权及相关政策,一揽子解决土地历史遗留问题,推动城市结构、社会结构再造和社区转型发展,力争通过土地整备一个平台,承接“党建、城市建设、社会建设、社区转型发展”等多个工作目标。 目前,新区开展了23个社区的土地权属调查,并在金沙、沙湖、南布社区开展土地整备试点。其中,新区对金沙社区的7.9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土地、建筑、人口及收入等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对土地价值进行经济测算,确定了发展安置规模和经济总账,金沙试点已进入签约的关键阶段,而南布、沙湖社区已完成测绘工作。 土地整备中,新区也进行了创新探索。新区和市规土委合作,在金沙社区开展城市发展单元规划试点,把整个社区看作一个发展单元,对社区未来的空间发展布局、城市形态、发展模式基础配套设施进行高起点规划,增加村民对土地整备的信心。 或建立区级融资平台 为了让土地整备顺利进行,坪山新区准备实行安置先行的原则,把安置房建设看做土地整备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就地安置,政府建设”的观点,初步给金沙社区安排了12公顷的安置地。 不同与往常征地拆迁“房地合一”的补偿模式,新区提出了“房地分离,同权同价,补偿安置一体化”的思路,突破了以往的条框,也避免了为从拆迁上获取额外利益而出现的抢建。 相关人士先表示,过去的土地整备都是任务导向型的,采取单打一的模式,效果并不理想。新区的土地整备,把土地整备提高到城市空间发展、经济结构再造等方面上,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的飞跃。 目前,坪山新区规划的第一步是先完成金沙的土地整备,释放7.9平方公里用地,远期规划计划用3—5年时间,释放出40平方公里连片的成规模优质土地。 但冯现学也在报告中透露,目前,土地整备有四大难点,分别是传统思维转变难、利益平衡难、安置区建设难、历史遗留问题处理难,由于社区土地现状复杂和利益博弈,土地整备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为了解决土地整备中的资金投入问题,2011年,深圳市委、市政府要求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市规划国土委搭建了土地投融资平台。目前,市级的投资平台开始运作,和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4家银行签订了240亿元的投融资框架协议,截至2011年底,市投融资平台累计向各区拨付土地整备资金34.34亿元。 为了进一步推进投融资体系的改革,加快城市发展单元制度试点,深圳市规划国土委拟依托城市发展单元,推动坪山等四个区建立区一级土地投融资平台,解决片区建设所需的投融资及产业规划、空间规划调整等有关问题。中国规划网广州3月21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