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认为,今明两年经济增长将下行,输入型通胀仍将羁绊调控政策的力度和方向,但2013年后中国经济仍有望重回9%的高增长“轨道”,城市化释放的强大内需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货币政策将保持中性但操作灵活,存准率和信贷窗口指导的调控手段应时而动,调控新增信贷额度,确保流向实体经济。未来十年我国处于后工业化阶段,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将成功实现“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货币政策高度灵活 数量调控释放流动性 城市化首先会引发大规模的投资需求,如为转入城市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的生产性投资,为建设城市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投资以及房地产投资。其次引发更多的消费需求,现代大工业所生产的消费品都是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为使用条件的。最后是服务产业的发展,如流通与通讯服务体系、金融与法律服务体系、劳动力市场与交易体系等现代服务业都需要以城市化为前提。
范剑平:从我国经济发展轨迹来看,现在到2020年之前,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2020-2030年,将进入工业稳定发展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期;2030年以后,随着我国城市化率达到70%的水平,将进入城市化稳定发展阶段。 当全球经济步入低迷衰退之际,我国工业化还有10年加速发展期,这让世界其他经济体艳羡不已。工业化初期,我们追求的是上规模,铺项目;但在工业化后期,工业化需要完成升级改造,转向高端制造业。这需要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完成工业技术的改造升级;还需要科技创新,我们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正可以将机械、网络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走一条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新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后期的重点是发展高端制造业,要实现更少资源投入来获取高附加值。这一方面可以实现进口替代,高端制造业释放出的产能正是国内可消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出口替代,使此前以轻纺、电子组装为主的出口贸易升级为船舶、飞机、机车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从而实现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 未来二十年,是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我国目前50%左右的城市化率离发达国家70%的稳定水平还有20个百分点。每年城市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意味着每年至少有1300万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带来内需潜力的释放是无法估量的。 之前开展的城市化主要是“化土地”、“化房子”,是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引发的投资需求。而未来城市化重在“化人”,使农村人口真正享受到城市生活。目前由于社会保障水平滞后,进城后的农村人口只好自留退路,在城市则节衣缩食,压抑消费。下一步可考虑除部分特大城市外,其他城市放开对农村人口限制,给其提供完善的养老、教育等社保体系,用少量的社保投入撬动更多的消费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