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江门需要重视城市建设的品质

时间:2012-01-09 10:12来源:江门日报 作者:董平 王亚方 刘静静

  关键词 转型升级

  过去五年超千个项目入园

  支撑江门加速发展

  昨日,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隆重召开。代市长庞国梅代表市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她在报告中高度评价江门过去五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表示全市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城市发展水平实现新跨越。

  报告称,过去五年,是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推进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园区建设、大项目引进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取得重大突破。各级核心工业园区累计引进项目超千个,江门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五年内全市交通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170亿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78公里,被列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是市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五年来全市各级财政民生投入229.27亿元,年均增长22.13%。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五年来分别增长72%和76%。

  对此,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丘海雄教授表示,江门工业基础不错,是中国第一侨乡,环境保护也不错,土地资源丰富,职业教育出色,房价在珠三角较低,这些都是未来五年加快发展的优势。

  省企业联合会会长罗佛光对江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表示赞叹。“江门过去五年全面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全力打造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全市营商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为江门企业今后更好地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211位的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周纪昌认为,江门作为珠三角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是“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已成为珠三角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关键词 利好因素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教授:

  与珠三角核心区联系会更加密切

  报告提出,今后五年,是我市深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经济社会蓄势待发的机遇期。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教授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未来五年,江门有不少有利因素,比如江门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都是从发达地区来到江门工作,这会令江门跟珠三角核心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另外,一些大项目落户江门也会带来新的机遇,像南车项目,对提升江门的机械装备工业也是一个很好的外部动力。”

  不过,丁力也提出,未来五年,江门要注意经济发展平衡的问题。现在江门的发展总体上还是不太平衡,靠近江门市区区域的经济相对比较好,远离市区的比如靠近阳江那边的经济就比较弱,未来要认真研究和推动区域发展平衡。

  关键词 宜居城市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张少康:

  城市建设也需调结构促转型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未来五年要坚持生态优先,努力把江门建设成宜居城市,增创城乡环境新优势。报告还用大篇幅列举了了诸如启动依托城乡山水资源新建或改造丰乐山公园、星光公园二期、北新区体育公园……

  对此,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张少康认为,这些提法非常好,符合江门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因为江门市是一个中等城市,城市发展不能求大,只能求好,江门需要更加重视城市建设的品质。”张少康说,这样的提法也符合了广东省提出的建设幸福广东,以及汪洋书记提出要给人民留住青山绿水的精神。

  此外,张少康认为,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在发展中走过不少弯路。现在江门市建设宜居城乡的一系列措施,符合未来城市建设发展方向,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背景。因为调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是经济上的事情,对城市建设来说,同时也需要调结构促转型。

  张少康还用江门北新区成功建设和开发的例子说明,滨江新区发展和建设模式继承了江门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即首先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再引入大型的公共设施工程,完善酒店、商场等产业配套措施,带动房地产产业,促进新区的发展繁荣。“现在规划弄好了,未来的重点是建设,在建设中要做到高效、精细、集中。”张少康建议。

  关键词 三边发展 三圈递进

  五邑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志坚:

  “三圈递进”反映了梯度转移

  昨日,“三边发展、三圈递进”、“三资融合”等一些新名词、新概念、新提法亮相《政府工作报告》。这预示着新一届市政府在产业强市、宜居城乡等方面的新思路、新走向。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后附的名词注解,“三圈递进”的意思是:即内圈、中圈、外圈递进。其中内圈层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中圈层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和优势制造业,外圈层主要承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资源型制造业。“三资融合”的意思是:即土地资本、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融合。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教授表示,江门的沿江边、沿高速公路边和发达地区边、沿海边的“三边”战略,以及内圈、中圈、外圈“三圈递进”,跟江门的现实是比较吻合的,基本上反映的还是梯度发展。

  “不过江门也可以适当考虑反梯度问题,就像广东省一样,在粤东、粤西、粤北等地做文章,把湛江、韶关、汕头等作为一个极来培育,进而把周边都带动起来,不然纯粹梯度发展的话,对恩平等偏远地区的发展不利。”丁力建议。

  五邑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志坚表示,市委书记刘海最早提出“三边发展”的概念,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时候,“三边发展”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拓展。而对于“三圈递进”,书面的概念就是按照“承认现状、承接转移、梯度调整、优化发展”的思路,反映了梯度转移,依据不同的产业基础、区委交通等发展条件,与城市化建设相结合,形成产业定位、主导功能、资源特点不同的内圈、中圈、外圈“三圈层”。内圈层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主要承接广佛、中山、珠海及港澳台的产业转移;中圈层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和优势制造业,主要通过山海合作承接内圈产业转移;外圈层主要承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资源型制造业。

  关键词 民生投入

  市委政研室原主任李超奇:

  民生投入增加体现执政理念

  报告提出,过去五年,全市各级财政民生投入229.27亿元,年均增长22.13%。

  在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中,报告提出今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而在有关今年民生支出的数据中,报告显示,今年各级财政预算民生投入76.3亿元,比上年增长24.29%。

  对此,市委政研室原主任李超奇解读说,民生投入增加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他分析指出,近年来,我市民生投入增长迅速,五六年前,民生投入占总财政支出比例已达40%左右,而去年这个比例达到了50%,今年预计会达到同等的比例,这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李超奇表示,民生投入的增加,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市的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在增大。随着我市可支配财政收入总量的增加,我市逐步加大了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投入,并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救济,财政支出体制的这些调整,逐步实现我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热点 江会融合

  新会区委书记魏志平:

  融入大江门有利于新会发展

  一般来说,人大代表在讨论中提到的第一个问题往往就是他最关心的问题。来自新会区的市人大代表袁梅梅是连任代表,之前已经连续五年作为人大代表履行参政议政职责。在昨天新会组的讨论中,她首先提出的就是“江会融合”的问题。

  “不管江门人还是

  新会人都是江门人”

  “在前五年的履职过程中,在我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我多次听到人们议论,新会怎么融入大江门这个问题。”袁梅梅建议:“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涉及到历史遗留的一些问题。作为新会区的新一届人大代表,我们这个组,能不能联名促请政府,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新会与蓬江、江海整个大江门的融合?”

  袁梅梅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江会融合”的表述颇为“不满足”:“我上午听报告时,特别认真地去听、去看报告中有没有在未来五年的城市规划或发展方向中体现江会融合,实际上并不是特别多,只在15页仅有一句话:统筹推动江会路片区开发。”她激动地说:“为什么我们江会之间这片黄金土地,至今还是二手市场的聚集地,还是比较乡下的感觉?我希望未来五年江门市政府可以主导这件事——不管江门人还是新会人都是江门人,一方政府能够真正为老百姓做事,就是一个好政府。”

  “不能为了急于

  热闹而零敲碎打”

  同在一个团的人大代表、新会区委书记魏志平刚刚离开座位,走到外面欲透口气,现场记者立刻蜂拥而上,追问他对“江会融合”的看法。

  “我们已经在做这件事了。”魏志平说,“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从去年年底开始,我们已经开始做江会交界处新会方面的规划,今年上半年就可以做好。”

  据了解,市委书记刘海也极为重视江会融合带的开发,到江门任职后不久即在一次调研中指出,江会结合部是城市的黄金地带,要做好规划,整体开发。魏志平介绍,党代会期间,刘海书记在新会团参加了一个晚上的讨论,明确提出新会要在江门当好五个方面的排头兵,其中就有“当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排头兵”,并就如何打造江会片区这块黄金宝地提出了具体要求。

  魏志平进一步解释,刚刚结束的新会区党代会,已经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江会路从区域上说,是城市中心区,并且居民很密集,极富商业价值。自己这一届党委政府,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来认真地做好这块文章。“但关键是,规划要搞好,不能为了开发而开发,为了急于热闹而零敲碎打,见招拆招,这样会使整块地的含金量下降。”

  融入大江门

  有利于新会发展

  魏志平深有感触地说:“谈到江会融合,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行政融合,二是城市融合,三是感情融合。行政融合最简单,发个文就行。城市融合就要做很多工作,要考虑城市配套、交通医疗、文化体育、休闲场所怎样互联互通,需要一定时间,但我觉得最难的还是感情融合。我们政府要多做一些有利于大江门融合的事情,让老百姓真真正正感受到几个区的融合有利于各个区的统一发展,我们的群众会认可的。”

  “到新会几个月来,我所接触的新会干部和群众,还是非常盼望江会能够一体化、能够融合的。”魏志平说,其实追根溯源,新会、蓬江和江海原来是一个地方,是一家人,血浓于水,感情是非常亲近的。而且从新会的角度来看,大家也深深理解到,要发展新会,离不开大江门这个定位。“比如新会会城,三产要做强,不能仅仅立足于会城的四五十万人,或者新会的七八十万人,而要立足于服务大江门,乃至通过江门这个连结点,把东莞、顺德、中山等地的市民都吸引过来。”“再比如,近年来,我们明显感受到市委、市政府对新会区的关心支持和政策倾斜。南车等几个大项目都放在了新会,刘海书记和庞国梅代市长几乎每个星期都陪着客商到新会来,这实际上是帮我们招商引资啊!新会区在城市规划、建设、定位包括项目支持等方面,都享受了独特的近水楼台的位置。”

  “刚才代表提出,要联名促请政府加强江会融合力度,你们组会这样做吗?”记者问。

  “我们代表是有这样的呼声,但有一点要清楚:江会融合不是我们提出的,是报告中提出的,是我们要如何贯彻落实好的问题。”魏志平说。

  魏志平也坦承,对江会融合,网络上有不同的声音,“我觉得不是太大的问题,我不认为这是新会民众的主流意识。主流民意还是很认可大江门,认可融入大江门是有利于新会发展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昨天则向记者分析:江会融合片区作为会城、江海、蓬江三区教会的交汇部,它的功能定位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市委、市政府以及新会区政府、规划部门对此都十分重视,正在广泛收集意见,商讨规划发展方案。目前江会融合片区只有一些批发市场,这些不足以支撑整个片区的整体开发,因此,必须寻找大项目来带动整体发展,寻找整个片区的发展动力。

  本版统筹\江门日报记者 董平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