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一直把生态保护作为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来实施,取得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局面。资料图片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却几乎道尽现代城市在发展生态建设中的苦楚与快乐。珠海,这座历来以“花园式海滨城市”著称的生态之城,在探索绿色GDP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 回溯中国城市过去的发展道路,往往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不能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直接的大影响。不仅如此,坚守“蓝天白云”路线珠海还饱受非议。可喜的是,30年后,大批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开始调转船头关注生态环境。 这场有关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争论,表面上似乎没有硝烟,却在现实叩问历史的过程中,逐渐清晰。岁月流转,更多的人惊奇地发现,珠海早已洞悉生态与经济的内生定律——生态建设,就是。 【观察眼】 “A字型”结构下的失落特区 为了坚守自己的生态路线,在过去30多年,错过了发展传统产业最好的时机,珠海于周围城市一片高速增长的红火中,难免显得有点曲高和寡。 同样位于珠三角,同样是经济特区,得益于对珠三角传统发展模式的前瞻性,珠江口东岸的深圳在改革开放之初便“移山填罗湖”,并借着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迅速发展起来。而矗立珠江口西岸的滨海之城珠海,经济发展的脚步一度停滞不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讯将珠海当时的这种失落,归结于珠三角沿岸的“A字型”结构。 “珠三角地区有两条脉络清晰的产业线,围绕着珠江口两岸形成一个‘A字型’结构。”李讯表示,改革开放后,广州东部和中部—东莞—深圳等东岸城市逐渐连成一线,直通香港,形成当时广东经济的一条主要发展轴。而广州北部和南部—佛山—中山—珠海等西岸地区,连接澳门,形成A字型结构中的另一条发展轴,其相对东边经济实力较弱。 李讯的说法和不少城市专家和经济学家的观点不谋而合。由于珠三角地区这种自发形成的产业布局结构,以及东西轴线上城市自身条件的不同,最终导致了珠海特区30年来暂时的经济失落。 东边轴线直通国际大都市香港,其发达的航运、金融、贸易等产业,直接带动了沿线城市的发展,“深圳速度”便是其中的城市代表。而和珠海毗邻的澳门,其以博彩业立业的经济辐射力,远远比不上香港,也就注定了珠海不能走“大进大突”的传统发展模式。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坚持规划优先、生态优先原则,充分发挥先行先试,努力打造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的生态岛。”这是珠海横琴新区规划之初就设立的建设原则。而从其中透露的信息来看,横琴新区的发展和珠海长期以来的城市发展战略一脉相承。不走“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大开发路线,横琴在布局上实际已经定了调,即“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 这样的绿色发展规划方案,在今日看来似乎顺理成章,但放在二三十年前的珠海,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其中争论的焦点是“要绿色的GDP,还是消耗资源的高速GDO”。 以生态建设引领低碳经济的发展,珠海直接用行动回答了这一难题。在率先探索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初始,珠海便坚持不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模式。 由于一直注意保持横琴的原有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这为珠海争取到国务院批准的第三个国家级新区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一直按照国际环保标准引进相关产业和企业,这也直接为珠海奠定了“三高产业”(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基础和布局优势;由于历届政府都妥善处理河流、海域与城市的关系,在保护西江出海口生态基础上建港口、建基础设施,珠海在全国“蓝色经济”布局规划中拥有了重要的战略地位……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这是珠海市环保局局长毛东信打的一个形象比喻。他认为,由于珠海之前打下了良好基础,近期将迎来“厚积薄发”的转折点,“珠海超前的生态建设,为现在的珠海迎来了‘比较优势’,得到了后发制人的良机”。 “金巢”能否引来“金凤” “珠海很漂亮,就是人气有点不足。”在珠海情侣路上,一名的士司机说。 经济发展势必与资源、能源的消耗呈现正相关。 近期刚刚通过国家环保部通过的《珠海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0—2020)》,明确指出,珠海市能源消耗、土地资源消耗、水资源消耗逐年增长,并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此种趋势,如何解决经济发展和资源、能源消耗呈现正相关的现象,是珠海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那么,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城市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筑好了“金巢”的珠海,是否还有足够的魅力吸引来“金凤”——产业和人才? “经济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逆的。”毛东信指出,期望“后来居上”的生态建设潮流,需要城市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而这种结果,在他看来,“只能是将生态环境复原和还原,并不是真正的生态建设”。 由于珠海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布局,受访的多位城市发展专家均认为,珠海未来将引领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模式。 “西部制造业、东部城市生态、南部海洋,而北部就应发展生态及旅游业。”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宋劲松表示,除了继续坚守“蓝天白云”的建设底线,不承接超出现有环境容量的污染产业,将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空间上适当分割等珠海优秀的发展经验之外,珠海还应在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上重新布局现有产业。 【对话】 “我们不会因为城市发展 而破坏自己家园” 市环保局局长毛东信: 南方日报:改革开放以来,顶住了传统发展模式的压力,珠海告诉中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可以兼得。请说说珠海在保持生态优势上的举措、特点、成效和经验。 毛东信:珠海最大的财富就是优美自然的生态资源。多年来,珠海市党委、政府都把生态保护,作为珠海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来实施。因此,珠海才能把珍稀的自然资源保护起来,并且能够得到发展。而这个过程中,珠海也才能取得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局面。 南方日报:近年来,珠海提升原有的“三严”方针,在全国率先提出“三型”社会。能否谈谈未来珠海将继承该理念,探索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毛东信:珠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三型社会”理念,它是对珠海生态保护政策的一种高度概括。“三型社会”让珠海环境保护政策扩大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层面,是珠海“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并将延伸到“十二五”规划中作为指导思想,继续推进珠海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南方日报:近年来,珠海第一次将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理论引入实践探索,诠释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科学发展观实践的绿色样本,请详述珠海以生态保护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特色和经验。 毛东信:经过多年的实践,珠海已经初步走出了一条与珠三角其他城市不一样的发展道路。跨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资源消耗型发展道路,绕开了传统发展模式,珠海也避开了城市高速发展带来的诸多城市病,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的珠海模式。 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珠海赢得了“昂首阔步向前走”。珠海土地少,陆域只有1701平方公里,所以我们不能在“袖珍”的城市里拼大饼,不能只拼GDP总量,因为本身的资源就不能承载。所以,市委市政府根据珠海的自然品赋和生态环境出发,科学地总结出,珠海要构建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三型社会”,这是非常精辟和凝练的概括。 南方日报:那么,珠海如何在发展中体现生态建设理念的先行价值,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的关系,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毛东信:“又好又快”发展是珠海市委市政府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对全市经济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珠海在近3年的实践经验中,走出的自己的路。产业发展上,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为支撑,并整合了原有传统企业,如小型、耗能、污染企业,政府提供条件让他们转型升级,并实现企业质的飞跃。 南方日报:珠海新一轮发展如何从实际上保障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毛东信:“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这是珠海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一直坚持的原则。“保护”,字面上理解应该是被动的。但由于在建设之前珠海就提前进行区域生态规划,制定严格的目标和原则,因此,我们的保护是一种主动保护。 作为与经济特区同成长的珠海人,我感受很深的是,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能享受到我们自己的生态美景。这是作为珠海人最自豪的地方,我们的城市不会因为发展了,自己的家园就往坏的方向发展。每当出差回到珠海境内,我的心里就会豁然开朗,而这种幸福的感受是从心里体现出来的。 南方日报:您认为,目前珠海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否存在需要突破的困境,原因何在? 毛东信:生态资源稀有,环境容量不足是城市发展中遇到的共同难题。随着城市不断扩展,经济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多,因此不断消耗资源和占用环境容量。另一方面,市民所期盼的环境需求又与现实发生冲突。为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甘霖同志就此专门批示:“珠海保持‘生态一流’殊非易事,越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越是面临挑战。但必须铁下心来,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力争又好又快。当好与快发生矛盾时,做到宁好勿快。”我理解,这“好”字,就是指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生态优先”原则,力求做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双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专家支招】 珠海城市发展“不逆天、不逆地、不逆人、不逆时” 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院长傅崇兰: 曾多次参与珠海市及其功能区的国民经济规划的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院长傅崇兰,将“珠海模式”的成功奥秘归结于10个字——“历史、人文、地理、文化、生态”。 1984年,邓小平南巡视察珠海经济特区时,对珠海特区短短三年多来所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并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 傅崇兰认为,珠海的这个“好”,基于自己本身的历史、地理、人文、文化、生态发展而来。珠海历届政府和人民大胆创新、改革开放,保留了当地的民俗民族文化和城市特点。 “简单来说就是,不逆天、不逆地、不逆人、不逆时。”在沿着青山绿水建设这座山水城市时,海洋、花园、山水都和珠海结合了起来,傅崇兰说,这种不违背自然规律和城市特点的建设方式,让珠海这座城市走出了一条特殊的发展道路。 针对30年来珠海所受到的非议,傅崇兰认为,生态路线短期内对经济的伤害并不能真正构成珠海经济发展的威胁,“无数城市的发展经验已经证明,短视行为下引进污染产业,对城市长期发展相当不力,之后可能要花数十倍的代价去修复和补救”。 “作为一个人口在150万左右的城市,劳动密集型‘三来一补’的传统产业发展路线,注定不可能适合珠海。”他表示,地域偏小等自然条件,也决定了珠海不可通过拼产业规模和GDP总量来发展经济。 由于积累了较好的生态建设成果,傅崇兰认为,珠海的转型压力不是特别大。相比珠三角一些“先污染,再治理”的城市发展道路,珠海已经积累了“历史、人文、地理、文化、生态”的综合优势。 下一步,只需要在尊重、总结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人文环境,保持和延续原有的科学发展道路,“比如,利用物流、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和信息科技产业更新珠海的产业规划和布局,使珠海能够利用交通优势连通西南五省,扩大城市影响力”。 那么,未来如何让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引领低碳经济? 傅崇兰建议,珠海首先应在尊重、总结30年以来积累的实践经验,继续发挥珠海的生态优势,并保持、延续生态建设路线。在此基础上,以“创新”和“智慧”引领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是在物质建设上,整体形态上要恰如其分地围绕城市本身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来建设;二是在城市建设的策划上,必须加大创新的力度。”傅崇兰提出,珠海进一步优先发展,需要创新,创新是研究城市文化生态建设的内生需求,是珠海的城市发展战略的理论支撑。而在“智慧时代”,“智慧”则是创新的来源和动力,为理论创新提供支持。 【启示录】 最难的是坚守 在生态建设这场没有硝烟的经济战争中,最易的是随波逐流,最难的是拼死坚守。 抓住机遇发展制造业、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招商引资,将城市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跨步建设大工业城市……这个世界强加给城市的“城市发展论”和“现代化理念”已经太多,处处大开发、处处大建设的结果,就是“依葫芦画瓢”复制出一个个雷同的城市。 高速度、大项目、大工业这种“大突大进”的发展模式,在上个世纪为中国创造了一个“世界工厂”的神话,这和广东人敢于改革敢于创新的精神密不可分。然而,没有一种城市发展模式是可以复制的。深圳特区30年来杀出的“血路”,却不一定适宜用在同为特区的珠海身上。 和人的步伐和际遇一样,城市化的进程走得太快,不一定就是件好事。 当全国都面临经济转型时,当过去三十年支撑着城市高速发展的资源优势逐渐消失,面对逐渐减少的人口红利、土地效益、生态环境、能源资源,我们,需要做什么? “十二五”规划中,国家下调经济发展速度。逼着高速运转的现代化城市,从“以大为荣”和“多、快”的迷思中跳出来,转到调结构、提效益、重质量的新思路上。 而走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岁月,暮然回首,风华正茂的珠海发现,坚守住寂寞和非议,走自己的路,原来一切都在“灯火阑珊处”。 回首,是为了再出发。“珠海模式”的成功原因,与其说是找到了超前的理念和发展战略,不如说是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思路,并且愿意坚持。城市也和人一样,当你置身于高楼大厦、纸醉金迷当中,不要被诱惑和光芒照得找不到回家的路。 或许,可以学做减法,学着坚守和淡定。 南方日报记者 覃素玲 中国规划网广州12月21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