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北路二段梧桐树 本报资料图片
路面按新三环标准 主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同时路面加厚;人行道由青灰砖路面改为花岗石路面;路面栽种的女贞树将换为香樟树,既美化环境又遮阴 出城侧梧桐将置路中央 原来的双向两个车道作为进城方向车道;原出城车道右侧新增两条车道,使该段整个路面宽度达到30米;保留作为行道树的梧桐树,出城车道侧的梧桐树将处于扩宽后道路的中间 昨起两阶段半幅封闭施工 昨起分两阶段半幅封闭施工;保留双向6车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绿化隔离带将由现在的女贞树改种为银杏等高大林木,而人行道也将“升级” 将连通蜀龙大道五期 整个建设北路改造完成后,将与即将启动建设的蜀龙大道五期连通,形成城东北方向进出的又一主要通道 昨日,经过建设北路三段的司机发现,原来的六车道路面变成了四车道,工人们正在进城方向一边打围。成华区建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建设北路正式进入全面升级改造阶段,改造完成后,将与即将启动建设的蜀龙大道五期连通,形成城东北方向进出的又一主要通道。而备受关注的建设北路二段改造方案也进行了调整,电子科大门前茂盛的梧桐树将得以保留。 两头率先改造 主车道提档升级 据了解,建设北路是连接红星路与二仙桥路的主要通道,全长约4公里,共分三段:从一号桥至一环路为一段;一环路至二环路为二段,约1公里长;二环路至二仙桥路口为三段,约1.8公里。 “由于建设时间较长,路面破损严重,年初建设北路被列为全区重点改造道路。”成华区建设局局长文斌介绍,为了不影响正常交通,建设北路改造将采取分段实施的办法进行,预计年内可完成升级改造。目前一段南侧已经开始封闭施工改造,该道路将采取与三环路同样的“白加黑”方式铺筑路面。 现场施工负责人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这与三环路路面“白加黑”整治方式一致,即把主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成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同时路面加厚,这样节省了施工工期,预计3个月可完成改造。 “此次道路改造,不仅主车道要提档升级,人行道以及道路两边的行道树也要变得更靓。”文斌表示,建设北路一段人行道原来的青灰砖路面将被全新的花岗石路面所取代,不仅路面显得漂亮大气,而且方便路人行走,雨天也不用担心“踩地雷”。“除了路面改造,沿线的行道树也会更换。”文斌称,现在路面栽种的是女贞树,但由于该树种易落果实,因此在道路改造中将新栽种香樟树,既美化环境又遮阴。 三段改造期间双向四车道通车紧随建设北路一段改造的就是建设北路三段。昨日,施工工人已经在打围。根据施工安排,从昨日起至2012年1月1日,将分两个阶段半幅封闭施工。半幅封闭施工期间,为将因施工带来的交通影响降到最低,该路段将确保机动车双向4车道通行,中央设置高护栏,减少横向交通干扰,非机动车可借用人行道通行。改造后的建设北路三段将保留双向6车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绿化隔离带将由现在的女贞树改种为银杏等高大林木,而人行道也将“升级”。 梧桐树留下来了 还将通公交 在启动建设北路一、三段改造的同时,最拥堵的二段拓宽改造准备工作也全面开展,预计下月正式启动。成华区建设局建设科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建设北路二段即一环路至踏水桥段道路目前只有两车道。按照原来的设计方案,将把路面扩宽,变成双向四车道,路面宽度也增加至25米。不过,由于当时的方案要将梧桐树进行移栽,引起了市民的强烈反响,保护梧桐树的呼声十分强烈。 而根据新调整的方案,两行茂密的梧桐树将得以保留,都不移动,原来的双向两个车道作为进城方向车道,再将出城车道右侧原来的建设用地划出部分作为道路用地,新增两条车道,使该段宽度达到30米。原来作为行道树的梧桐树,出城车道右侧一行就将自动作为扩宽后道路的中间隔离树木。成华区建设局建设科该负责人表示,该段道路改造完成后,还将与公交集团协调,引进公交线路。 文斌还表示,整个建设北路改造完成后,将与即将启动建设的蜀龙大道五期连通,形成城东北方向进出的又一主要通道。 刘建波 成都商报记者 肖刚 新闻回放 今年4月15日,本报报道了成华区要改造建设北路二段的消息,成华区建设局提供了两套方案:其一是拓宽一环路至踏水桥段,将原有的130棵梧桐树移种,以后补种行道树;其二是不移种,在绿化带两侧各加4米宽车道,并欢迎市民提出意见和建议。 消息一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市民都非常赞成道路拓宽,但对于梧桐树,虽有部分市民认为不太适合做行道树,但多数市民希望保留。 公共决策尊重民意 比保留130棵梧桐更有意义 编者按 为方便周边居民出行,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成华区今年4月决定拓宽建设北路二段一环路至踏水桥段,并就该段道路两旁约130棵梧桐树的去留征求公众意见。 路边梧桐,是老成都的标志之一,很多成都市民的内心深处,都有着炎炎夏日路边梧桐带来无尽绿意和清凉的美好记忆。消息一出,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随后的网络调查中,多数网民在表达支持道路改扩建的同时,建议保留老成都记忆,希望不要移栽梧桐。有网友留言称这是“成华区最美的街道”,它们见证了成都的发展。还有市民和学生用自制的黄丝带扎成蝴蝶结,系在梧桐树上,表达挽留的心愿。 让人欣慰的是,在这场公共决策与民意表达的对话中,成华区采取了从善如流的态度,充分听取并尊重公众的诉求,优化调整道路拓宽改造方案,最大限度地兼顾和维护了周边居民和其他更多市民的利益和需求,最终实现了多赢。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着老旧道路拓宽改造的问题。具有城市历史厚重感的标志物的保护、对民意的倾听,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需要,成为决策者不得不直接面对的矛盾和考题。成华区的这次实践说明,如果在公共决策时最大程度地倾听民声,让各种声音都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尊重,并最终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让群众的期待与政府的决策“不谋而合”,还会有什么难题不能化解呢?这不正是执政为民理念的生动诠释吗? 公共决策尊重民意,从某种程度上说,比最终保留这130棵路边梧桐树更有意义。我们相信,这道亮丽的风景,也一定比这130棵梧桐树在夏日给市民带来的绿意和清凉更加深入人心!中国规划网成都9月25日电 记者罗伟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