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临长江,南濒太湖,紧靠大上海,别称“小上海”。 无锡不仅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制造业中心之一,人均GDP在全国大中城市里排名第六,给外界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富庶。 注重幸福感,注重宜居,是这座江南名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新追求。“十二五”规划期间,无锡的决策者们将不再只强调GDP增长,反而更多提倡“转型”、“幸福”和“创新”。日前,无锡市副市长方伟在京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畅谈无锡如何打造一座未来的“幸福之城”。 幸福之城
《中国经营报》:不久前,无锡市政府刚刚通过了“十二五”规划建议,为无锡未来五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和方向。值得注意的是,1.7万余字的规划建议中,没有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GDP的增长目标,却反复出现“战略转型”、“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创新”和“幸福”等字眼,请问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未来五年无锡市的发展主线何在? 方伟:“十二五”期间,无锡城市发展的主线,一是科技,二是人才。我们将重点放在城市转型上,紧紧围绕“生态城、高科技产业城、旅游与现代服务城、宜居城”四城建设,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城市转型也是围绕科技和人才做文章。 2010年无锡的GDP是5750亿元,同比增长13%,全国大中城市里排名第九,人均GDP全国排名第六,从经济指标上看,无锡排名靠前,因为任何时候发展都是硬道理。但当社会经济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发展重点就要做适当调整。无锡今后的转型之路,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满足其最现实的利益诉求,用转型来推动科学发展,才能做到既“强市”又“富民”。 未来我们希望无锡是“幸福之城”,让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都感觉很幸福,但如何才能让生活更美好,人民更幸福呢?我们致力于让无锡成为生态、低能耗、宜居的城市,如果做到了,无锡就是“幸福之城”。现在最重要的,是把理念上追求的目标变成现实,而无锡城市的发展路径和产业布局,也会围绕这些理念去操作实施。 招商有道 《中国经营报》:我们了解到,很多跨国大企业都在无锡有投资,比如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等,但与上海、天津乃至西安等跨国公司集中的城市相比,无锡的综合优势似乎并不十分明显,比如没有知名的高校,那你们招商引资的“法宝”是什么? 方伟:自1992年起,我开始负责市里的招商引资工作,我们确实没有能提供大量高素质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知名高校,但经过近20年来的发展,那些当初受青睐的城市,并没有成长为中国制造业中心,反而是无锡、苏州这样不被看好的城市捷足先登了,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问题不在于城市本身有什么,而在于我们通过努力,会获得什么样的优势,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我们注重“选商”,并不是什么企业、什么产业都要引进。我们还坚持一个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些年来,中国很多城市越来越变得彼此相似,缺乏个性,除了名字不同外,感觉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城市的严重同质化,主要不是城市规划师的问题,而是产业问题,因为每个城市背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是大同小异的。 有鉴于此,“十二五”期间我们将重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比如物联网、微电子、新能源等八大产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也会优化配置有限的资源,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取得针对性的突破。 《中国经营报》: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你们的最大机遇和挑战分别是什么? 方伟:无锡未来的发展要依靠科技创新。目前我们正在培育“政、产、学、研”联盟,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机制,搭建平台和载体。比如我们在开发区建设了研发大楼,出台扶持政策,先引进一些国内高端研发机构和科技创新型企业,政府将对这类机构和企业实行房租减免、个人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措施。政府还将协助拥有优秀专利技术的科技型企业融资。还有一种模式是,政府直接入股企业,支持其成长,当然政府最终会退出,因为这样做并不是政府想去赚钱,而是以政府投资的方式帮助那些刚刚起步的企业。事实上,企业和政府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企业发展了,政府和地方经济也就获益了。 招商过程中,最大挑战还是人才,如何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来无锡,是我们未来的重点。为此我们积极创造吸引人才的软环境,比如,我们的生活成本比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低,生活环境也更舒适。 突破瓶颈 《中国经营报》:无锡号称“小上海”,但作为大上海的近邻,你们有没有遭遇“小兄弟”的尴尬?除了难以吸纳优秀人才外,引进产业方面的竞争优势是不是也不如大上海? 方伟:从“小上海”这个称号上看,无锡与其他城市相比,无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城市环境,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应该说是名实相符的。我们此前的城市定位就是“小城市,大功能”,从城市面积上看,无锡不大也不小,但从功能上看,无锡具备大城市的素质;从区位上看,我们离上海不近也不远(无锡火车站到上海火车站120多公里,坐动车约1小时,高铁只需40分钟),上海的优质城市资源,能辐射到无锡,但我们又不会被上海同化;从人居条件上看,无锡的生活成本适中,比上海要低很多,但无锡人的工资收入水平不低。 一句话,上海有上海的优势,无锡有无锡的长处,在产业上我们与上海更多是错位发展,竞争不大,合作较多。 《中国经营报》:据我们所知,江浙一带城市在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城市发展也遇到很多问题,目前,制约无锡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方伟:土地指标缺少是一大难题,除此之外,环保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比如,现在我们的工业区内每家企业单独测评,环保指标都是达标的,但它们聚集在一起,就可能造成整个工业区环保不达标。这说明光考虑单个企业环保达标还不行,应该提高要求,参考国际标准来监管和执行。我们太湖流域有一部分区域环保指标完全是按照国际标准执行的,那里的环境治理情况就非常好。 为从根本上解决环保问题,我们在筛选企业上做了大量工作:第一,不符合产业定位的企业坚决转移出去;第二,促使企业升级转型;第三,在转移产业过程中,分类转移,把优质企业的研发和销售留在无锡,把制造转移出去。促进企业升级,我们采用倒逼机制,从能耗方面进行指标管理,对水的排放、对空气的排放等等,都要设定严格的考核指标。 无锡市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东邻上海市128公里,西接江苏省会南京市183公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市总面积4787平方公里,曾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现已成为长三角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外包与创意设计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旅游度假中心。中国规划网南京1月15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