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南京老字号应重回老城南

时间:2011-01-05 09:17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黄勇

  本报日前报道的《老城南如何保护复兴,五细节可望再现旧时印迹》再次引来了回应,“市民规划师”盖星石近日再次给本报发来一封近5000字的《关于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的补充意见》,提出老城南应用老字号、“非遗”、原住民留住古味。   

  谈居民回迁

  寻常巷陌不能变成舞榭歌台

  没搬迁的原住民想留,搬迁了还没安置的想回迁,这是老城南保护与复兴必须直面的问题。

盖星石说,老城南的建筑反映的是物质文化,民风民俗、市井文化、社会邻里网络反映的是非物质文化,而原住民则是两者之间的媒介。传统民居离开了原住民,离开了与之相对应的市井文化、民风民俗、社会邻里网络,只能是“一块化石”、博物馆里的古董——“死物”一块。“只有原住民和与之相应的市井文化网络,传统民居才有灵魂,才会活起来,才有真正的传统历史风貌。”

  盖星石建议,门东门西及内秦淮河沿线应突出市井与休闲文化,控制商业功能开发,不要再让原来的“寻常巷陌”变成“舞榭歌台”。传统商业开发应集中于三山街和夫子庙地区,突出三山街地区近代商业中心地位,评事街地区应定位为坊市集中区,时间定位于清末民初,突出坊市文化。建议根据老城南各片区块功能的不同,将原住民的回迁划分为主要回迁区、一般回迁区和功能转换区三部分,根据测算分别划定回迁的大致比例;并分别制定鼓励回迁、自愿回迁和鼓励外迁等不同的政策与举措。“门东门西可以部分作为主要回迁区,秦淮河沿岸、评事街地区主要部分作为一般回迁区,局部作为功能转换区。”

  振兴老字号

  与建筑融为一体,尽量原造型重建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单是绸布名牌大店就有天福、老大纶、协大祥、老久章、瑞丰和等;金银首饰除宝庆银楼之外,还有老天宝、杨庆和、老庆云、老星云等。解放后的三山街仍是城南的商业中心区。可是如今的老城南,很多老字号却成了远去的风景。规划部门出台的老城南新规划图上列出的历史文化资源点,商业上有章云鸭子、七家湾李记牛肉锅贴,这两处是近十几年形成的。更多赫赫有名的老字号在规划图上却找不到了。

  “可以在彩霞街原址恢复前店后坊式的老字号魏洪兴板鸭店,并展示板鸭传统制作工艺,沿街安排仿照明代的廊市。”盖星石说,对于南京人来讲,老字号不仅仅是商业名号、品牌,更是一种形象认同、一段历史的记忆、一份情感的寄托、一种民众的心理趋向、一个包含着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需求愿望。他建议,振兴老城南的老字号应尽量在原址、按原造型特征恢复。“三山街上原先的许多老字号都是很有特色的建筑,老字号与这个建筑已融为一体,老远的看到这个建筑就知道是什么老字号。印象中天福绸布店顶上有一座塔式四望亭的门楼,店内顶部是蓝色玻璃天窗,老南京一看就知道。”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著名汉学家大木康认为,三山街是南京最美的一条街。他也希望,三山街老字号群星荟萃的商业特色能够重现。

  保护“非遗”的根

  复兴江苏酒家,让手工作坊回归

  老城南还有许多南京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濒危,例如京苏大菜的技艺,京苏大菜的发祥地在其前身为“邵复兴菜馆”的江苏酒家,随着京苏大菜鼻祖胡长龄先生去世、江苏酒家拆迁,在民国时期处于中国菜系顶端的京苏大菜已岌岌可危。

  盖星石建议,留住并保护老城南“非遗”的根,可从复兴江苏酒家做起,找回京苏大菜当时的辉煌。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但它产生在有形的环境中。例如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它是从老城南织锦作坊的机房中孕育出来的,老城南的织锦作坊就是它所依存的有形环境,就是它的根。老城南保护“非遗”,就应该寻根、保根、扎根,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才会有生机,才会“枯枝发芽”。建议让织锦作坊回归老城南云锦行业集聚的颜料坊一带。又如,绒花制作工艺,应该让它回归绒庄街,在绒庄街的绒花机房扎根。

  明清时南京曾有这样的民谣:“古书院、琉璃塔,玄色缎子咸板鸭”,盖星石说,这种深色的南京“元缎”,制作工艺不及云锦复杂,但产量大、销路广。他建议其能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考虑。江南时报  黄勇 中国规划网南京1月5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