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项菲菲 日前,在由新华社《暸望东方周刊》等主办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颁奖典礼”上,重庆接过了写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奖牌。 参加典礼的代表团,把重庆正在建设的“五个重庆”,融合进了重庆幸福指数的描述中: 有这样一座城市,用宜居丰满街头巷尾的细节,用畅通谱写欢快跃动的旋律,用森林阅读绿色浪漫的童话,用平安温暖民生大众的梦境,用健康提炼城市骨骼的强健。当我们在这座城市的坡上坎下寻找属于她的独特风景和传诵千年的故事时,我们惊奇地发现:这座城市那流传了成千上百年的山水相依的故事,都深藏在她的第一次呼吸里,任何时候都在有形无形地提示着她的独特和与众不同。 “率领中西部崛起的中心城市,重庆当仁不让。”曾力推重庆入围国内五大中心城市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高级城市规划师李晓江认为,“世界经济复苏将从中国开始。而在未来十年里,重庆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让这个亮点发光的最重要推手,正是“五个重庆”。 实施两年 “五个重庆”硕果累累 2010年初,我市入围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列,肩负五重使命:区域功能、西部直接对外的开放型城市、西部国际门户枢纽、承担特殊的国家战略性产业或经济职能、深化改革开放的政策实验区。那时,李晓江有些“苛刻”地评价:“重庆现在的空间结构并不足以撑起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作为一个未来的国家中心城市,如何让城市经济总量健康地扩大,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当时间走到2011年初,通过实施“五个重庆”建设,重庆的国家中心城市雏形初现。 不久前召开的市委三届八次全会上,我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路线图”开始清晰:以“五个重庆”建设贯穿城市化进程的主轴,使之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牵引力,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家中心城市。在“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基本建成“五个重庆”。 市长黄奇帆总结,2010年全市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GDP同比增长17%。同时,得益于“五个重庆”的建设,2010年,我市在内陆和国家枢纽建设方面有了重大突破,“二环八射”2000公里高速公路全面建成,新的1000公里又陆续开工,11条铁路同时在建,江北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建成,货运吞吐能力居西部第一;城市面貌得到大幅度改观,主城区累计改造危旧房1200万平方米,拆迁改造城中村房屋420万平方米。启动了“绿化长江·重庆行动”,完成森林工程500万亩。 另一方面,借由“五个重庆”铺设好的环境,我市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迅速形成了以惠普、宏碁为龙头的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在汽车摩托车方面,也突破了3000亿元产值,汽车产量达200多万辆。装备制造、材料工业、石油天然气化工、基础能源产业的销售值均突破千亿元。 “五个重庆”实施两年,让重庆的经济发展,结出累累硕果。 改善环境 如“马车”拉动投资 公租房,无疑是2010年重庆的热词之一。 这一年,重庆在全国率先开建了1300万平方米公租房,建立起“市场+保障”的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为“宜居重庆”的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事实上,巨大规模的公租房除了将“夹心层”从房贷的重压中彻底解脱出来,更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之一。 市长黄奇帆认为,加大民生投入,不仅可以缓解贫困群体的困难,帮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促进社会稳定,而且在未来还将极大地促进消费,使发展方式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外延的拉动,转变为持续内需的拉动。这是真正的启动内需,是长周期地启动内需。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周天勇也赞同这个观点。他认为,当低收入群体住进便宜、适用的公租房后,原本计划用于买房的那部分积蓄,自然会用于改善生活刺激消费,继而形成消费动力,对改变当前过于依赖出口的经济结构大有裨益。 在尽力满足居民住房需求的同时,一场史无前例的城市“洗脸”行动也铺开了。 2010年2月,我市启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市委书记薄熙来说,一个城市自身的形象,是千家万户的生活环境。他表示,一个城市为大众共享,当然应该打扫得干干净净,打扮得漂漂亮亮,大家才能一上街就心旷神怡,神清气爽,城市也才能吸引四面八方的客人。新加坡有美好的城市环境,吸引了数千家跨国公司总部落户。 “现在构成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已不是政策优惠与否的问题,而是城市投资环境优质与否的问题。”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廖元和认为,环境消费是最积极的消费,环境投入是最有效益的投入。优化城市硬环境是最有成效的招商引资。 事实亦是如此。 良好的环境吸引来了更多的投资,2010年1-10月,港澳台及外商在我市投资总额为89亿元,增长25%,其中外商投资48亿元,增长85%。 平安相伴 客商源源不断 2010年以来,不管晴天雨天,一把把不平凡的绿伞撑在城市的许多角落。 尽管伞下只有仅10平方米的空间,但内容还真不少:有1辆巡逻车、4辆摩托车、GIS、GPS定位系统、视频监控镜头、移动查询执法终端、360度循环录像、高空定位爆闪灯、施救设施、防暴器材等,集众多先进警务技术于一体。平台通过3G网络及专线与“大情报”平台、警务综合应用平台、社会信息资源平台和视频监控系统无缝对接,可随时查询比对人口、逃犯和车辆信息。平台还配备冰箱、微波炉、冷暖设备、安全警戒线和防雷设施,民警配备防寒靴、发热背心,兼顾了人性化、安全性和舒适性。目前交巡警平台已申报获批23项国家专利。 这得益于“平安重庆”建设,而专门增设的交巡警平台。“一个平台就是一个路面勤务大队,全市有300个平台,8300余名交巡警,每个平台24小时都有交巡警执勤。”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总队长钱永培表示,交巡警平台的工作理念就是“平台在您身边,群众在我心中。” 如果说“宜居重庆”、“森林重庆”、“畅通重庆”、“健康重庆”是为重庆的投资环境孕育出外部环境,那么“平安重庆”,便是为重庆的投资环境来了一次内部“大排毒”:自“平安重庆”启动建设以来,我市掀起“打黑除恶”风暴、推行交巡合一实施24小时不间断动态管控、增设专职校警为学生保驾护航等等。 数据显示,2010年我市的110报警量下降四成;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6.62%,列全国第9,居4个直辖市之首;2009一年破获命案积案数超过前5年总和。 而来自市外经贸委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市直接利用外资5亿美元。2010年,这个数字增至60亿美元,足足较5年前增长了12倍,总量居西部第一,增幅全国第一。截至目前,已有15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重庆。不可否认,这与“五个重庆”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规划网重庆1月2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