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王川建设兰州新区成为甘肃省“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的热门话题。 近日,甘肃省政府还正式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兰州新区打破多年发展的封闭格局,“跳出老城建设新区、跨越发展再造兰州”,打造全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并称将积极让兰州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与甘肃省“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表述是一致的。该建议的表述是,按照“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要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打造陇东、河西两大能源基地,突出产业优势,构建各具特色的组团式发展格局,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次坐飞机来兰州的人,在从机场到兰州市区约一个多小时的路上,都会看到同一幅图景,除了不断延伸向前的高速公路,便是四周千篇一律的黄土高原群山,稀树,裸露着黄土。少有建筑,不见人迹。 而一个小时之后,兰州这座城市的出现却是那么的突兀,让你来不及有心理准备,高速公路又一次深入两山之间,翻越之后的图景却不再是黄土高原的重复,象征城市的高楼突然出现在你的眼前。 这宏大如电影般的第一面让不少人对兰州印象深刻,但对于兰州自身而言,这只是地理限制所带来的一个副产品。四周的群山和蜿蜒而过的黄河,将这座西部省会城市的发展牢牢限死了。在这样的代价下,那颇让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就显得过于奢侈。 不过,数年之后,兰州将不再是座“山那边的城市”,你跟它的接触,可能从走出机场的那一刻便已开始。目前,一场新城建设运动正在兰州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位于兰州西部、机场所处的秦王川地区成为新城的选址点。 甘肃省在“十二五”期间冀望于将兰州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甘肃“特区”,以引领整个甘肃省在 “十二五”跑步前进。 大兰州规划 如今,“北扩秦王川 打造兰州新区”已经成为兰州市大街小巷主要的标语。兰州新区管委会(筹)规划建设局负责人陈一夫说,多年来,兰州城市发展的框架一直没有拉开,兰州早已不堪重负。“发展空间严重不足,老城区的矛盾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高房价已成为兰州人心中的痛。由于土地稀缺,尽管兰州作为西部欠发达城市,却有沿海城市的高房价。现在,兰州市中心房价每平方米已突破万元,房价涨幅在西部省会城市中一直处于前列。但兰州居民的收入却远远排在后面。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兰州也一直在试图拉大城市的骨架。九州开发区、雁滩工业城、国家级兰州高新区、兰州大学城、安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兰州这几年拓展疆域的“大兰州”概念,并未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什么地方才能承载未来兰州的发展?在距离兰州城区40公里以外的秦王川建设卫星城的设想开始进入调研与论证阶段。2009年,国务院组织120多人的队伍进行了实地调研,肯定了建设兰州新区这一构想的可行性。 秦王川位于兰州、白银两市接合部,地处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而此前,国务院办公厅适时出台了 《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当地称“国扶47条”),明确提出了“一圈两区”的“兰白核心经济区”概念。 兰州新区秦王川与 “兰 (州)白(银)都市圈”不谋而合。甘肃省政府2010年11月16日正式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决定启动兰州新区建设。规划到2020年,兰州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新区城市人口达到50万以上。 兰州市的政府官员告诉记者,兰州新区的建设已经得到了国家与甘肃省的大力支持。在新区的建设过程中,甘肃省调剂全省建设用地指标,在新规划的秦王川地区实施“再造兰州”计划,借此把兰州打造成为未来西部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业基地。 但钱从哪儿来?根据初步估算,新区建设所需的投资额超出千亿。2010年上半年,兰州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52.96亿元,预计年底,兰州市财政收入为300亿元,其一般预算收入(含非税收入)仅约100亿元。而现实情况是,兰州市仍然是“吃饭财政”,全市民生项目支出还存在缺口,每年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财力不到10亿元。 另外,缺水的问题如何解决?兰州市副市长俞敬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引大入秦”工程还有2亿多方尚未利用,可供大约100万人口。同时,兰州正在规划通过黄河建设一个引水工程,完全可以满足未来的发展需要。 纠结的甘肃 在西部地区,除了贵州省,很少有省份像甘肃如此不受中央重视。四川、陕西、重庆、云南等地本身优势明显,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地又有民族政策作为依托,历史上“通道经济”曾繁荣的甘肃却逐渐被边缘化。 甘肃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周普生在向记者解释甘肃省发展滞后的原因时说,一是区位条件不利;二是生态环境脆弱;三是产业基础薄弱。而生态环境的脆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兰州石化所在的西固区是作为兰州西郊中心区,曾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一五”期间,国家在西固投资建设石油、化工等重点项目,奠定了其雄厚的工业基础,西固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大型石化工业基地。 通过发展重化工业拉动经济增长是中国许多城市的惯用模式,尤其是对于甘肃这样经济不发达的省份。甘肃社科院西北创造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安江林表示,化工产品良好的市场前景促进了当地化工产业布局的加快。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对GDP的需求和渴望,也加快了化工产业的发展力度。 2006年,甘肃省出台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明确指出,壮大石化支柱产业,依然是甘肃省产业布局的重点。而“十二五”期间,这一定位再次得到强化。兰州石化公司规划处高工申建华告诉记者,兰州要争取建设国家战略性石化工业基地。 大量的化工厂、肥料厂、农药厂涌现在黄河上游的西固地区。而在兰州新区的规划中,石化产业依然是重要产业之一。对于生态脆弱的甘肃,最致命的也是这种对重化工业依赖的发展形态。2010年年初发生的兰州石化大爆炸引发了当地对此的反思。 但没有重大项目的带动,经济难以发展。仅2009年,兰州石化公司以主营业务收入620亿元,名列甘肃工业百强榜首,为甘肃省的主要经济支柱。当地一名官员坦言,甘肃的经济发展可以用“重污染、高回报、负重前行”来概括。 甘肃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周普生说,这种脆弱的生态,是造成自然条件严酷的主要原因,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使我们几乎全部的精力和物力都用来解决吃饭问题,没有原始积累,缺乏发展其他产业的资金。” 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甘肃也在寻求更好的方式来发展经济。比如有专家建议发展农业,但安江林认为,甘肃本身缺水,同样的水用于农业创造的产值远远低于工业产值。“为什么不用这些有限的水资源来发展工业呢?”安江林反问道。 特区增长极 兰州新区管委会(筹)规划建设局负责人陈一夫认为,兰州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是迟早的事情。他的理由是:“国扶47条中多处提到兰州新区建设,兰州新区建设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西北的一个支点。”因此,兰州新区被定义为甘肃的“特区”。 这种“特”体现在举全省之力建设兰州新区。甘肃省政府同意设立兰州新区管理委员会,为正厅级建制,享有市一级的行政管理权限,负责新区范围内的行政管理和提出新区区划调整意见,组织领导新区的开发建设,全面管理新区的各项社会事务。 甘肃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周普生称,甘肃省提出“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之后,兰州寄托了甘肃太多的希望,“要责无旁贷地担纲甘肃跨越发展的主力军。” 甘肃社科院西北创造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安江林虽然认为兰州远没有达到建设都市圈的阶段,但他也认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说法。“甘肃的各个城市不能再单打独斗,要合并同类项抱团发展,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从而带动全局的发展。” 但令人遗憾的是,兰州作为省会远未起到引擎作用。“十五”期间,兰州的经济发展还曾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兰州市的工业增加值在全省的比例,已经从“六五”末的51%左右,下降到“十一五”末的27%左右。 西部是中国严重缺水地区,不适合大量人口密集居住,也不适合聚集大量人口来形成工业的规模经济性。非劳动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仍是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最好选择。也因此,甘肃省“十二五”规划确定发展陇东煤电化基地和河西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 兰州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高新才认为,甘肃仍将有较长一段时期被 “锁定”在能源、资源性的原材料产业优势上。高新才说:“甘肃等西部地区最大的优势现在看来在空间,是土地资源优势,这在西北尤其如此。” 甘肃的纠结同样体现在兰州新区的建设上。为了突出生态和环境方面的优势,刚刚开建的秦王川新区未来被规划成“千湖之城”。这被专家质疑为“实施难度很大,不太现实”。显然,兰州新区要想成为甘肃经济的引擎,必须摈弃这类不切实际的想法。中国规划网兰州1月1日电 经济观察报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