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提升“软实力”也是“硬道理”
时间:2010-12-07 11:34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王艳
|
|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如何把提升“软实力”这一“硬道理”真正宣传够、研究透、落实好,是各级党委政府“十二五”期间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五中全会把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到了新高度
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了十大主要任务,其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首次独立成章,并且要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继党的十七大之后,党中央再次提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将重视程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可以预见,在“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文化软实力建设占有重要位置。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必须对文化软实力建设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
一是要吃透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涵。顾名思义,“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因此,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柔性力量。软实力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教授1990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通过经济、军事、科技等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同时也包括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影响力所表现出来的软实力。在“软实力”中,文化是核也是根。五中全会提出把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着眼点,彰显了一种清醒、一种理性、一种成熟、一种智慧。如何运用文化的力量,对外彰显魅力,对内创造和谐,无疑是“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着眼点。
二是要看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影响。文化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像空气一样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正如五中全会指出的那样,“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孙子兵法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讲的就是软实力。一般而言,文化软实力主要通过亲和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三个层面来发挥作用。以美国为例,它的实力固然离不开军事、武力,但在很大程度上则是靠美国的文化、美国的精神和美国人的办事方式、行为准则来形成的。而这些,恰恰是通过文化及其传播来成就的。它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总数的5%,却控制着世界75%左右的广播电视节目及其生产与制作。再加上好莱坞、肯德基、麦当劳、牛仔裤、可口可乐等品牌和产品的影响,美国文化几乎浸灌全世界。五中全会再次强调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富有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的。
三是要把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规律。“软实力”的提升,同样有其内在的规律。首先文化是历史的产物。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社会形态,也孕育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既有历史的延续,又有阶段性差异。同时,文化是渐进的过程。它涉及人们的情感记忆、思维习惯、精神感悟,涉及人们的历史认知、观念认同、理想追求。这些都需要时间的淘洗、实践的锤炼、长期的孕育。精神领域搞建设与盖大楼、修公路不一样,不是三年五年能见效的,没有长期积累,就不会有大的飞跃。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化经典名篇、文化大家大师,都是在人类文化长期积淀和接力推进中诞生的。有人说,如果政治制度变革需要6个月,经济体制变革需要6年,那么文化的改变至少需要6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在规律把握上更加到位。
二、城市发展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新机遇
当今世界,是以城市为主导的世界。就地域而言,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占据的空间前所未有。就人口而言,世界城市人口近30亿,占到了世界人口的一半。就功能而言,城市日益成为人类活动的中心。而在城市发展的众多要素中,以感召力、凝聚力、创新力、影响力、协调力为代表的文化软实力,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
1、城市记忆由文化来保存。纵观历史,城市既是物质的果实,也是文化的结晶。每一座城市的发展,都或多或少、或隐或现、或有意或无意地保留着历史遗存。这些历史遗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价值,或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或成为城市的文化标志,甚至浸透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城市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就如一部部史书、一卷卷档案,记录着城市的沧桑变迁。尤其是古代遗址、传统建筑、历史街区、民间艺术、文化产品和市井生活,往往构成城市记忆的重要因素,能唤起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深刻记忆。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则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2、城市风貌由文化来展示。城市文化是城市居民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以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可以说,城市文化体现在城市的方方面面,造就了扑面而来、清晰可感的城市印象。各种物质的、人文的、外在的、内在的环境和形象,通过城市风貌展现出来。比如古都西安,旧邑洛阳,圣地延安,特区深圳;石城南京,泉城济南,花城广州,春城昆明;“白云黄鹤”的武汉,“龙兴之地”的太原,“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成都,“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杭州,等等。这些城市的魅力之源,就是与众不同的文化。
3、城市品质由文化来决定。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科技现代化的背景下,城市的外在形态、制度规范、市民行为等日趋雷同,只有文化的创新使城市富有个性,使城市具有一种最为擅长的能力和品格。美国的著名城市规划评价家雅各布斯曾经指出,“设计一个梦幻城市很容易,然而建造一个活生生的城市则煞费思量。很多人以为,如果我们拥有足够的金钱,就一定可以把城市建设好。然而,那只不过是一个一厢情愿的神话。城市不是建筑、道路和桥梁组合而成的水泥丛林,人才是城市的主角。只有将人文主义精神灌输在城市建设和建筑中,城市才有生命,才有感情。”实践证明,有品质的城市往往是有文化的城市,人们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就会形成对城市文化的向往、追求和眷恋,并在丰富的城市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的城市文化。
4、城市精神由文化来塑造。城市文化有三个层面:表层的文化即可视的城市形态,中层的文化即特有的城市习俗,深层的文化即鲜明的城市性格。城市一旦形成深层的文化,也就有了活的灵魂。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通过对城市发展的反思后形成共识: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发达的现代工业,更需要文化的积淀和人文精神的塑造。英国伦敦的城市精神,集中体现在历史与现实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永不屈服的坚韧品格上。巴黎的城市精神,人们谈得最多的是时尚之都、浪漫之都、服饰之都。国内如上海的高效有序和国际化胸怀,对城市发展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5、城市发展由文化来支撑。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城市管理,成为决定城市发展的三大要素。文化作为一种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不仅使城市能够享誉全球,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永不枯竭的艺术营养。尤其在历经工业化、城市化的洗礼后,世界上许多城市都把文化视为出奇制胜的法宝。真正的世界城市,文化软实力是首屈一指或独树一帜的。提起纽约,人们会自然想到它的两大缩影即华尔街和百老汇,其中一条为金融街,一条为文化街。在文化竞争力成为城市终极竞争力的背景下,看一座城市,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理念、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创新能力、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三、长沙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拿出新举措
文化软实力对国家、对城市来说,均不可或缺。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软实力建设必须抓紧跟上。我们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应充分理解软实力这一硬道理的深刻内涵,按照科学发展要求,结合长沙发展实际,对文化软实力建设进行精心谋划和认真探索。
1、要看到文化软实力的现实差距。对照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长沙与国外先进城市、国内一线城市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文化基础的差距。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软实力赖以孵化、积累、发展和壮大的条件。世界先进城市普遍重视利用强大的经济硬实力为文化软实力提供设施和机构等硬件支撑。长沙文化建设的投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文化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偏低。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音乐厅在数量上与先进城市差距较大,大型主题公园和规模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差距更大,用于文化设施运营、管理、开发等软件的投入不足。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不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也比较薄弱。二是文化人才的差距。世界一流城市无不大师云集,人才荟萃。如纽约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超过30万,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艺术院校毕业生来寻找机会。伦敦高等教育人口超过31%,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超过50万。长沙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虽然有40多万,但高端文化创意人才严重不足。同时,长沙高校和研究机构对文化创意的支持能力也亟待提高,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相关专业,但以培养产业实用型人才为主,缺乏对文化创意高端人才的培养。三是文化品位的差距。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可以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扩大城市影响,有效放大城市价值。伦敦、巴黎、东京、香港等世界先进城市,都普遍重视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的策划、打造和传播。对比之下,长沙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城市品牌的培育都存在不少差距,缺乏独特的内在气质、城市风貌和建筑风格,一些工业品牌、商业品牌、娱乐品牌、生态品牌没有形成整体传播效应,对城市的整体营销没有系统地组织和有效地操作。四是文化创造的差距。世界一流城市普遍具有强大的文化原创、文化生产、文化传播能力,通过电影、电视、音乐等文化输出,向全世界宣扬和推广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长沙文化原创近年来发展迅速,不乏《雍正王朝》、《恰同学少年》等获国家级奖项的精品力作,但从整体来看,原创作品的数量不足,国际影响力不大。同时,长沙文化产业链高端原创不足,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能力较弱,缺乏文化走出去的底气和实力。五是文化素养的差距。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座城市的软实力。正处在城市化中期的长沙,市民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还亟待提高。霸蛮哲学、里手情结、投机心理和浮躁习气时有反映,欣赏高雅艺术、崇尚学习创新尚未形成氛围;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高声喧哗、漠视交规等陋习长期存在,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环境尚未成为自觉。以上差距,归根到底体现的还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是文化自觉层面上的差距。
2、要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整体谋划。软实力是个大课题。就长沙而言,应按照城市国际化战略和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总体要求,进行整体谋划。一要提出新的概念。在“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搞清楚其基本内容和深刻内涵,研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框架体系和指标体系。在理清“什么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牢固树立“城市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理念,使之不断获得认同,进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视野,制定与长沙城市特色相符的文化软实力规划。二要把握大的原则。就文化来说,传承是基础、是前提,创新是方向、是生命。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是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则。失去了文化传统的支撑,软实力就“硬”不起来。长沙的文化软实力,必须植根于湖湘文化的沃土,不断地进行提升。通过内容、形式、载体和技术的创新,对历史文化、名人文化、生态文化、娱乐文化、民间文化进行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三要明确总的思路。遵循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规律,全面提升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引力、带动力、辐射力,注重用文化软实力来提升发展硬实力、用发展硬实力来支撑文化软实力,形成具有湖湘精神、湖湘特色、湖湘风情的城市文化气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让我们的城市成长得筋骨健壮、血肉丰满、精神旺盛、风度迷人,成为具有深刻历史内涵、鲜明时代特征、浓郁地域特色、高度创新精神和广泛国际影响的文化名城。在此基础上,抓住三个关键词:创新、智慧和力量。“创新”就是要发扬“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进行改革创新,构建创新人才、创新智库的高地。“智慧”就是要用好独特的湖湘文化元素,浓郁人文气息,培育创意阶层,使城市文化形成一种智慧的特质。“力量”就是运用各种载体和途径,把文化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使之既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凝聚力,又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影响力。
3、要开辟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路径。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个内容丰富、要素复杂的系统。就总体而言,应从三个层面来着手构建。一是从理念层面来构建。理念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部分,是城市精神、城市本质的高度浓缩和概括。当然,理念文化也是知识密度和跨度最大、难度最高的层面,需要长期积累、不断升华。要高扬城市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搞清楚长沙城市发展“是什么”、“为什么”、“抓什么”等深层次问题,从内心深处激发全体市民爱国、爱家、爱长沙的浓厚氛围和创新、创造、创业的人文精神。要挖掘城市文化内涵,从长沙悠久的历史积淀中找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进行传播、放大和拓展,把领导层、设计师、建设者、投资商、老百姓的思想认识统一到湖湘主题文化的坐标上来,做到高度认同并自觉践行。要培育城市共同理想,把建设具有国际视野、人民引以自豪的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园的目标,进行深入阐释和生动诠释,勾画一幅更加清晰、更具吸引力的城市理想蓝图,引导全市上下为之奋斗。二是从行为层面来构建。行为文化是城市理念文化的社会表现,承载着城市特有的文化气息。提升文化软实力,要坚持从行为层面着力。从政府来讲,各级领导干部应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意识,在做决策、谋发展、搞建设、办事情等各个方面,体现出对文化的敬仰、尊重和追求,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环境保障、政策保障和人才保障,形成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从企业来讲,城市文化要通过产品设计、企业管理和市场经营等途径,渗透到工业、商业、服务业、旅游业等各行各业,打下湖湘文化的深刻烙印。从市民来讲,更加注重行为规范教育、文化艺术教育和自我体验教育,多一些书香气、文化味和艺术感,大幅度提升文明素养和文化修养。三是从物质层面来构建。文化软实力需要一定的物质文化载体来体现。推进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应注重从环境和产品两方面着力。在环境方面,要保持“山水洲城”的特色,保持历史文化活态延续,并通过建筑、景观、雕塑、遗址、小品等文化载体,不断挖掘和注入文化元素,形成多系列、整体化的可视、可读、可感的文化形态,防止湖湘文化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之中。在产品方面,发挥歌厅、影视、动漫等优势品牌效应,带动文化与创意、科技、旅游、商业融合,做大做强文化服务业,不断提升文化制造业,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创意园区、文化创意企业和文化创意新兴产业,用独特的文化产品来体现长沙这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中国规划网长沙12月7日电 记者王艳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