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三天一层楼”诞生追记 深圳速度震惊世界

时间:2010-07-15 16:18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王轲真

 

    1981年,深圳决定建设国贸大厦,初定建38层后来把楼高改为地上50层、地下3层,共53层,是内地第一高楼。总部在武汉的中建三局中标承建。

  中建三局能中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胆提出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滑模工艺,以大幅缩短工期。不过,内地还没有一家施工单位掌握这项工艺。

  1982年5月开工,国贸项目用了6个月时间打地基,随后完成地下和裙楼的施工。进入大楼主体建筑施工阶段,最新的滑模工艺就开始应用了。不过,施工者没有想到的是,尽管滑模节省工期,不需要搭脚手架,直接将混凝土灌入模板墙体后,拉动模板上滑就能浇筑墙体,但真正开始动工才发现,几道工序的衔接最考验技术水准。如果混凝土还未成型就提升模板,墙体会坍塌;而混凝土如已凝固后再滑升,墙身会被拉裂。

  由于没有可供参考的经验,中建三局时任局长张恩沛说,我们现在是第一个吃“螃蟹”,滑模搞成功了,效益才能出来。

  从1983年6月到10月,建设者花了4个月时间攻关。第一次滑模施工时,提升的速度太慢,结果混凝土已经凝固,导致墙体严重拉裂,钢筋歪七竖八地都暴露出来了。

  时任深圳市副市长罗昌仁闻讯后赶到工地,他没有责备施工人员,而是为他们打气说,别气馁,把拉裂的墙体打掉重来。一定能成功!

  当时深圳市的基建权威几乎云集在国贸工地,把滑模试验当作行业的头等大事。在施工者看来,那年的雨季格外漫长,随后连续两次试验依然没有成功。湿热的空气能拧出水来,但整个工程就停顿在外墙施工阶段。

  经过不断摸索,工程师们终于发现,不是滑模本身的时间控制问题,而是混凝土浇灌上要改进。在国贸大厦一层1530平方米的面积上,如果搞滑模施工,需要同时实现2400立方米的混凝土浇灌规模,才能保证质地均匀,密度相同。这就需要增加4台搅拌机,还要输送设备。

  来不及报请上级批准,中建三局领导火速拍板,立即增购设备,马上投入使用。此举后来还受到上级单位领导的严厉批评。

  1983年9月18日晚9点,第四次滑模试验开始。搅拌机和输送泵顿时轰鸣起来,2400立方米混凝土通过输送带源源不断浇灌下去。两小时后,工地上顿时肃静下来,上千双眼睛注视着第一次滑模提升。500多个油压千斤顶“哒、哒”启动,顶起近300吨重的巨大滑模。强光灯下,模板下的混凝土墙光滑平整,发出柔和的青灰色。打开激光检测设备校准,横平竖直,完全符合工艺标准。滑模试验终于成功。

  掌握滑模工艺后,建设者们如虎添翼,施工效率不断翻番,先是十五天一层,后缩短到七天一层,再后来是三天一层。这时国贸大厦已经建到30层。

  1984年3月15日,新华社在一篇电稿中宣布,建设中的内地第一高楼——深圳国际贸易大厦主体工程建设速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新纪录。“深圳速度”由此名扬海内外。

  当事人语

  原蛇口工业区管委会委员、总工程师孙绍先:

  进取求变是“深圳速度”的原动力

  我有幸在后半生参加了蛇口工业区和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从见证蛇口开山第一炮,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口号的提出,再到新世纪深圳经济特区的蓬勃发展,进取、求变的精神,是“深圳速度”的最重要的原动力。

  今天已经成为闹市的蛇口,30年前都是荒山滩涂,为了修码头,我们在五湾爆破取土,没有人意识到那20吨炸药在中国甚至世界产生的冲击波。回首30年,蛇口传出的隆隆炮声,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前进的冲锋号。从西端的蛇口到东端的罗湖,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一日千里,“一夜城”的称谓一点不夸张。深圳速度,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注入了优秀的基因。

  专家点评

  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

  “深圳速度”要打创新牌

  深圳以改革起步,以创新发展。三十而立,“深圳速度”的内涵要丰富,更要打出创新牌,才能在未来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深圳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在30年的城市发展中,深圳培育发展出一批创新型企业,例如IT业的华为、中兴,网络里的腾讯、A8,文化产业的华强科技等等。

  追根溯源,这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深圳市场经济体系完善,营商环境良好,塑造了深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深圳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既是移民城市所具有的特性,也反过来激发了创新的基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城市文化,有利于优秀人才聚集。一个天生创新的土壤加一个移民社会的土壤,构成了深圳过去30年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社会基础。

  创新是“深圳速度”推陈出新的核心。过去,深圳产业起步阶段是加工贸易为主,随着改革开放在全国的深入,深圳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利用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从金融、航运、服务业入手,找到了深圳产业的主导方向,即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深圳的产业通过香港的窗口,与国际产业链融合在一起,从国际市场找发展壮大的出路。(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轲真)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