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部“非遗”工作检查组近日到我市考察创建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称赞梅州客家文化生态保护成效显著,获批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指日可待。近年来,梅州以创建国家客家文保区为动力,对历史悠久、别具一格、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资源加快挖掘保护、开发利用,以建好“实验区”力推创建工作,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效。 梅州是全球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是客家方言最纯正、我国唯一全境使用客家话的地级市,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较完整地展现了客家文化的整体面貌,被海内外客家人视为精神家园,有“世界客都”之誉。梅州秉承中原优秀文化,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被誉为“人文秀区”,孕育了23名院士、227名大学校长(书记)、473名将军。典雅堂皇的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多杠楼及中西混合式的客家建筑堪称世界建筑一绝,其中尤以客家围龙屋最具代表性。梅州客家美食跻身成为广东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10年来通过发掘保护,梅州成为客家文化保护项目特别集中的历史文化基地。梅州客家文化集中传承了元明清以来的客家文化,维系并延续着繁衍千年的客家文化的完整生态链和文化传统。 梅州拥有的丰富而集中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申报和创建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提供了可能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市对10个大类、196个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普查,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及录音、录像、照片等资料。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拥有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藏品1588件、古文化遗址398处、古建筑260处等。在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我市以客家为主题,扎实做好“客字文章”,使客家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 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规划,“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我国将建立1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物质和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较为集中的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梅州拥有的丰富多彩、保存完整、传承完好的客家文化资源,引起了国家和广东省文化部门的高度关注,市委、市政府担负着保护和弘扬客家传统文化的重大历史责任,于2007年底确定了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目标,以申报工作促进对客家文化生态资源的整体保护,提高梅州文化软实力,提升客家文化感召力和凝聚力,增强全球客家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申报和创建工作自启动以来,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2008年6月在梅州考察工作时,对创建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工作表示全力支持,并指定副省长雷于蓝负责有关工作。市委书记刘日知、市长李嘉多次听取申报和建设工作的汇报,对工作提出了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我市成立了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领导小组,并设立了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保护实验区的范围确定、项目筛选、保护措施等规划工作。各相关部门迅速行动,组织人员到福建、安徽考察“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申报工作开展不久,省文化厅确定梅州为我省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先行点。面对这一鼓舞人心的消息,我市各相关部门快马加鞭,齐心协力加大申报和创建工作力度,市、县安排了创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专项资金,为申报和创建工作给予有力保障。我市还选择了条件相对较好的大埔县、梅县开展试点工作,为申报和创建工作积累经验。 同时,梅州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开展文化遗产的调研考证工作,科学规划各个保护区、保护基地和保护点的范围、界址和名录,建立民间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初稿)。为完善《规划纲要》,我市多次召开论证会,邀请国家和省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围绕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基本情况、现状及其价值评估、保护原则与基本思路、方法步骤、保障措施等提出建议和意见。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和深化,定稿《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得到了国家文化部专家组的论证通过。 期间,省和国家专家考察组多次来梅考察调研,对梅州申报和创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市长李嘉表示待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批准设立后,将拨出专款聘请国家专家编制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总体规划和各个项目的实施方案。实验区设立后,我市将进一步完善保护实验区范围内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立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数据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和传习所,将采取生产性方式对实验区内的传统技艺、客家饮食等加以保护,建立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网站。同时将不断加大组织、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努力把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为全国文化生态保护的先进区、示范区。(钟洁华)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