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上海新外滩:CBD功能将沿黄浦江拉长扩展
时间:2010-02-11 11:16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
|

中国规划网讯(记者 汪志民) 未来外滩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并非在传统意义上的老外滩,而是十六铺码头到南浦大桥这一段的“南外滩”地带。
2007年4月,上海市政府批准实施面向世博的新一轮外滩交通综合改造工程。当年7月,外滩综合大改造序幕拉开。按照进度,2010年3月底,世博会召开之前,外滩将以全新面貌亮相。本轮外滩改造是上海CBD的大发展,将在空间上大大改造上海的城市形态。
未来,从地下穿越外滩
外滩地下通道由三部分组成:外滩通道工程、人民路隧道工程和新建路隧道工程。改造完成后,地面过境交通流量将有75%至80%转移至外滩通道,地面上的11条车道将缩减为6车道,地面交通将主要服务于商务和旅游车流。
“情人墙”变成“滨水区”
“情人墙”如今已不复存在,这段涂满浪漫和无奈的围墙已全部拆除,代之以亲水栏杆。所谓“外滩滨水区”,是北起苏州河口、南至十六铺水上旅游中心北侧,沿黄浦江江岸线、总长度约1.8公里的区域,这是一段最具上海特色的景观区。于松介绍,滨水区改造后,将出现黄浦公园广场、陈毅广场、外滩金融广场和延安路广场,公共活动空间大大扩展。
“数字外滩”将不再是梦想。未来,在外滩消费的顾客只需更换一张特制SIM卡,就能在上海移动为外滩滨水区商业场所安装的手机支付设备前便捷购物。来自外地的游客,若想知道外滩某栋大楼的历史故事,只要用手机给它拍张照,发个短信就能获得景点信息。在现场拍摄的照片还能即时打印。
走向“大外滩”
北起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背靠黄浦江,这是人们所熟悉的外滩地界。而近几年,出现了“北外滩”、“外滩源”、“南外滩”等新概念,把传统外滩不断拉伸。
位于虹口区的北外滩,未来将是上海的航运中心。这个位于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的区域,西南处通过外白渡桥、吴淞路桥与老外滩相连,南面隔江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相望。
这里拥有悠久的航运传统。1845年,英商东印度公司即是在徐家滩(即现今的东大名路、高阳路)一带建造了驳船码头,1866年,英国大型远洋轮船“鸭加门”号首次停泊虹口码头,开启了上海对外航运的历史。
如今,中海集团、中远集运、上海港务集团和上海航运交易所汇聚在此,“建设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已列入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中。
紧邻北外滩的是东外滩板块。隶属于杨浦区的这一滨江地段,由于其便利的水运条件和低廉地价,开埠后即成为上海兴办实业、开厂生产的首选之地。中国最早的机器造纸厂、最早的自来水厂、最早的机器棉纺厂、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等很多工厂均选址于此。
东外滩旧建筑改造“将遵循旧旧弥合、以旧纳新、表皮整饬等原则,将第一毛条厂滨江车间、电机辅助厂、杨树浦电厂等改造成为集博览、休闲,兼备科教功能的亲民、互动景观带”。
另一个现在常被媒体提及的地块是“外滩源”。东至中山东一路,西南抵滇池路,北达南苏州河路,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老建筑面积共42万平方米。这块半岛型的区域,被通晓上海城市发展史的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命名为“外滩源”。
“外滩源”现存15幢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和一批中外经典建筑,绝大部分建于1920年至1936年间,多是中西交融的风格。
自2002年8月立项起,上海市委、市政府开始了外滩源区域的保护开发,并确定了“重现风貌,重塑功能”的保护性开发方针。 目前正在建设中的一期工程主要是一些高端奢侈品项目,如半岛酒店、洛克菲勒174街坊项目、益丰大厦项目、外滩源33号等。
未来增长点在“南外滩”
未来外滩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并非在传统意义上的老外滩,而是十六铺码头到南浦大桥这一段的“南外滩”地带。南外滩一带将成为新的“外滩金融聚集带”。
700多年前,南外滩南市就是上海县治所在地;明清时期,十六铺一带已成为“江海通津,东南都会”。南外滩传统上就属于上海的经济中心。
2009年3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被中央批准后,“外滩金融聚集带”确立,大体范围是沿外滩,北起苏州河,南至世博园区,整个范围面积2.6平方公里,也就是老外滩金融街加南外滩新区两部分。2009年5月出台的《黄浦区主要街区商业网点规划和管理意见》更明确提出,南外滩作为外滩一体化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建设为新的“商业热土”。
总的看来,此次外滩改造“意在大局”---第一步先把外滩的形象重新打造出来,随后把上海的CBD功能沿黄浦江拉长、扩展。
(责任编辑:玮锋)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