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特别专题 > 热点关注 >

延吉用最优化标准打造长吉图前沿宜居城

时间:2010-11-03 12:55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权世荣

——关于延吉市建设宜居城市的实践与探索

 

权世荣

 

    近年来,延吉市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大力开展“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三城联创,改善城市发展环境,加快建设宜居城市,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竞争力,加速了吉林省东部宜居旅游开放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当前,伴随着长吉图先导区建设,延吉市适时提出了加快提升长吉图前沿功能,加快建设吉林省东部宜居旅游开放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那么,延吉市如何立足“前沿”建设“东部中心城”?我认为以最优化的标准打造长吉图前沿宜居城是当务之急。延吉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宜居城市。


一、关于延吉建设宜居城市的理论与背景分析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我国宜居城市的概念提出还不到5年。建设宜居城市正成为潮流。目前,全国已有100多个大中小各类城市把“宜居”作为发展目标,宜居成为新的城市理想。
    2001年,我市首次提出建设大型的生态城市的目标,2003年又进一步提出建设吉林省东部中心城市及东北亚图们江地区的新兴工业、旅游、生态城市的目标。2005年12月,《延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努力把延吉市建设成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具有民族特色的吉林省东部中心城市。系统地以“绿色延吉”、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生态环境等宜居城市的内涵为重点布好了城市发展总“棋局”。2006年11月,按照延龙图一体化战略要求提出的今后五年全市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三城”建设和塑造即:加快推进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生态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争创步伐,把延吉市构筑成特色鲜明、适宜休闲度假的旅游城市和综合环境完好的绿色宜居城市。这是在延吉城市建设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而此后,市委市政府则把宜居城市作为吉林省东部中心城市的重要内涵融进了全市奋斗目标口号。2009年12月,市委市政府深化宜居城市的认识,在党代会、人代会上把最优化的标准建设绿色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建设原则,与“联合国最佳人居奖”、“国家环保模范城”的目标一并写进了市委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有这些,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城市建设中最直观的反映和要求,体现了市委市政府不仅把城市做大、做强,更要把城市“做好”的执政理念。这种城市发展理念深化带来的是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市、中国魅力城市20强、全国软实力城市200强等一系列称号和“全国园林城市”通过国家专家组初审的喜人成果。在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延吉综合实力的增长,是延吉城市品位的提升,是延吉人民安居乐业的最好体现,也为建设宜居城市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宜居城市的建设实践充分展示了延吉新型的城市发展道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衡量城市转型发展及和谐宜人新延吉建设的标尺。


二.关于延吉建设宜居城市的路径回顾


    近年来,延吉以三城联创为手段,围绕宜居宜业宜游这一城市发展方向,加快宜居城市建设,城市品位、环境质量、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走出了一条具有延吉特色宜居城市建设之路。
    1、搞好城市建设规划修编,强化宜居城市建设科学调控。
    按照产业发展、交通需求、市政公用设施配套的要求,从有利于市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有利于环境容量的改善等宜居出发,进行规划设计与修编,形成良好的宜居空间形态与布局,发挥了规划在建设宜居城市中的先导作用。依据城市发展向西、向北扩展战略和“五化”标准,以“一山、两河、三城、六区、百巷”为城市建设总体思路,先后完成了《延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30)》修编、西部新区修建性详规、两河景观规划、帽儿山控制性详规和住房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以及延吉至朝阳川530公顷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这些体现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各类规划,将生态宜居的理念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使城市建设能够处理好生态需求与经济需求、产业调整与环境保护、物质产品与文化产品等关系问题,并发挥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增强规划执行力,为建设宜居城市提供了可靠保障。
    2、狠抓宜居环境建设,夯实宜居城市建设空间基础。
    树立精品意识,全面启动以“7+2”工程和“050基础工程”为主体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中环路一期、中环路二期、人民路延伸、汪延公路、“延三”公路延吉段、小街小巷改造和主次干道修建等一批城市道路工程;实施西出口、北出口、新东桥、惠民桥、天池大桥、延吉净水厂、116兆瓦集中供热扩建、帽儿山气象雷达观光塔、河南街公铁立交桥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完成延吉河十四座生态坝二期、延吉河堤防续建、延河水库、延东桥至溪洞桥河床一期治理、天池桥橡胶坝、布尔哈通河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完成延边宾馆广场、延吉公园改造、布尔哈通河防洪墙陶瓷彩绘壁画、铁南游园、清水公园、丹虹公园等一批城市绿化美化工程;积极推进延吉中国朝鲜族民俗风情园、西部新区建设,不断夯实了建设宜居城市的空间基础。
    3、抓好精细化环境管理,提高宜居城市的建设效率。
    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出台实施《延吉市城市管理办法》,《延吉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行办法》,不断强化以整顿违章建筑为重点的规划管理,以卫生保洁为重点的环境管理,以整治出租车营运秩序为重点的交通管理,以保障草木成活率为重点的绿地管理,以方便居民为重点的物业管理,以提高管理水平为重点的数字管理,努力营造秩序井然、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的宜居环境。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对城市规划、市容环境、交通秩序、广场绿地、物业小区的管理,坚决拆除违法违规建筑,严厉查处破坏环境的行为,规范场外市场秩序。完成城市信息管理指挥系统工程,开通95105110、95105119和12319便民服务热线,构建优良的城市宜居环境管理机制,大力改善城市秩序。
    4、提高生态产业发展水平,打造宜居城市的产业支撑。
    构建具有和谐生态功能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针对城郊型农业特点,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重点抓好元葱、苏子、沙参、甜叶菊等基地和牧业小区建设,全市畜牧业小区达到15个,蔬菜和经济作物分别达到2110公顷和3044公顷,逐步使延吉农牧业成为具有都市生态屏障功能和观光旅游功能等多功能的都市型农牧业。认真抓好工业项目环保工作,对引进的工业项目进行筛选,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高科技产业,无污染或少污染的产业。加快实施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重点推进IT、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等,全力打造IT外包装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物流服务中心和民俗旅游服务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在GDP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IT产业已经成为延吉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2009年IT服务企业达53家,金融服务企业9家、物流服务中心4家,全市成功培育出13户科技型企业,加速培育了一批城市的生态产业。    
    5、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不断提升宜居城市的品位。
    重拳出击开展节能减排综治行动,蓝天惠民工程、保护母亲河工程等保护生态环境工程,全力解决城市大气污染、饮用水安全、江河污染、河道整治、生态恢复等问题。总投资2.39亿元的污水处理项目,投资1616万元的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工程,总投资为4.5亿元的集中供热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的园绿工程,投资4137万元建设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共投资3亿多建设的水利风景区建设项目等,都在为保护生态宜居环境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09年,延吉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328天,占全年天数比例的近90%。延吉市水质达标率为100%。各项出水指标均达到国家综合二级排放标准,达标率为9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80%,有900多平方公里茂密的森林和草原,抓环保取得了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城市品位的双赢成果。
    6、大力抓好就业与住房建设, 夯实居民安居乐业基础。
    在安居方面,通过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达到“居者有其屋”。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积极推进廉租住房建设。低保家庭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应保尽保,低保家庭采暖费补贴得到落实,廉租住房建设从2007年的105套,猛增至2009年购、建廉租住房682套;农村泥草房改造从2006年的373户增加到200年的646户,逐步改善了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在就业方面,积极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强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培育和开发就业岗位。大力实施职业素质提升工程,开展普惠制培训,解决好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中介机构,以经济手段与市场手段调控就业总量,重点解决结构问题,提高稳定就业,推动创业式就业。2009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60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7、构建民生安全保障系统,不断增加城市和谐因素。      
    编制实施《延吉市2008-2012年民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年度《民生行动计划》及《020惠民工程》。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险制度覆盖到全体人员。探索参与社会保障的多种形式,完善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卫生医疗、基础教育、冬季取暖、救灾救济、突发性事件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1.3万人次。2009年,发放城乡低保资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资金、低保采暖补贴、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各项惠农补贴达8256万元。进一步打造“平安延吉”。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的防控能力,提高群体性事件和重大事故的处置能力,提高打击犯罪的能力,使防范措施前置,防线前移,为宜居城市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


三、关于延吉宜居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宜居城市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建设“宜居城市”理念的推出,尚未被市民广泛认知,有些市民对“宜居城市”的标准和要求知之甚少,缺乏参与创建活动的激情,缺少实施建设的原动力。
    2、有些区域城市的个性特色文化底蕴发掘不够。
    我市在旧城区传统空间格局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加强,城市建设中有些区域地域性文化特征体现的不够明显。
    3、经济发展水平与宜居城市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近年来虽然延吉市的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与宜居城市所要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业率等经济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传统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工农业用水存在浪费,废物的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4.有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部分开发商只重视房屋的内部结构,忽视外部社区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造成 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城区中社会停车泊位率低,环保型公共厕所少,免费开放体育设施不足,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科技馆数量不够等问题急需加以解决。
    5、城乡结合部自然环境尚待进一步优化。
    部分区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未达标,有些生活垃圾得不到恰当处理,噪声污染还未根治好。

 

四、关于延吉建设宜居城市的实践探索


    1.关于延吉建设宜居城市遵循的原则。 
   (1)坚持“三城”与宜居城建设的统一,突出宜居延吉建设的导向性。
    考量全国文明城、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的指标体系,可以发现“三城联创”与宜居城市的建设内涵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只是宜居城市更强调城市系统的综合均衡发展。以宜居延吉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景观环境和人居社会环境,不仅可以强化“三城联创”的发展导向,而且可以使宜居延吉的建设理念自觉转化为吉林省东部中心城市建设的实践。
   (2)坚持城市硬环境与软环境建设统一,提高宜居延吉建设的系统性。
    建设宜居延吉,必须对城市的各个方面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既要突出城市居住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等硬环境的建设,还应同时改善城市的文化氛围、经济环境、社会治安等软环境,做到城市经济、文化、社会与城市建设的均衡发展,同时妥善处理好扩大规模与提升品位的关系。
   (3)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统一,发挥宜居延吉建设的统筹性。
    对城市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以及政策性很强的公共服务的提供,政府应承担起责任,予以重点保障。在坚持环境建设政府主导的同时,对商品住房、自来水、燃气等可经营性产品,以及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应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多元化经营,激发宜居延吉建设的活力。    
   (4)、坚持宏观与微观环境建设的统一,提高宜居延吉建设的整体性。
    一方面,应从“一山、两河、三城、六区、百巷”的城市建设总体思路,宏观层面谋划好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人工建筑设施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统筹发展;另一方面,应从微观层面抓好城市社区建设,强化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场所的主导功能,建设配套化的生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营造生活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社区环境。
   (5)坚持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统一,增强宜居延吉建设的群众性。
    公众参与是宜居城市评判的一种重要指标,而宜居城市是以公众的高度参与为基础的。公众参与体现了城市的文明程度、教育水平和居民素质,以及城市管理者的组织能力,因此公众参与是建设“宜居城市”一个必要的过程和手段,应当制度化。
    2.关于延吉建设宜居城市的实践探索。
   (1)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强化宜居城建设调控度。
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建议市委、市政府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理想和规划、建设、管理的终极目标,纳入“十二五”规划,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分街镇、分部门、分战线落实建设宜居城市的阶段性任务和年度目标,实现宜居城市建设工作的常态化。建议对“三城联创”办公室机构和职能进行调整、充实,责成组织开展建设宜居城市的系列政策、措施研究,指导、协调城区、农村、开发区、以及各部门各项工作的落实。多方筹措,保证投入。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争取上级支持、扩大社会融资、搞好城市经营等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政府要适当调整基本建设投资方向,加快招商引资,招募战略合作伙伴,积极引进域外各类资金,加快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改革。创新机制,先行先试。除了利用行政手段,更多的要考虑利用经济手段,节约资源、节约土地,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容量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试行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环境准入制度和产业退出制度,限期淘汰“两高一低”的工艺和产品。  
   (2)健全宜居城市规划体系,提升城市资源承载度
    把握前瞻性、综合性、区域性的特征,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启动宜居城市建设相关规划编研工作。重点抓好中心城区绿线、地下空间利用等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等部分区域控制性详规、西部新区二期修建性详规。坚持规划权威,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规划实施机制,做好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价工作。积极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运用成熟的现代化数字管理技术,对城市规划设施进行动态监管。重视规划引领 ,搞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对工业、农业、能源、交通、旅游、重大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和综合性的评价,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技术路线中体现出宜居城市建设的思想。
   (3)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提升城市经济富裕度
    围绕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导向和我市具体实际,加紧谋划实施“040后劲工程”、“050基础工程”、“250储备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培育壮大以食品医药、电子信息、能源建材、汽车机械为主的优势产业。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城市产业布局调整。积极鼓励发展生态型、科技型项目。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积极探索低碳、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由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为主导的发达的城市经济,建立起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现代服务业业占优势的生态经济体系,为宜居延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扩大居民的就业增收渠道。拓展开放型经济,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全面提升城市经济的活跃度和外向度。
   (4)建设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环境美誉度。
    打造独特品质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加强城市景观设计,使人工建筑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协调融合,创造出怡人的城市景观。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加快推进布尔哈通河朝阳川段堤防、延东桥至溪洞桥河床治理二期水利工程建设和延吉公园改造、街路绿化、小区庭院绿化、游园广场绿地以及公共卫生间改造等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强化城市生态系统修复,提升城市景观面貌。加快沿江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入城河道,修复和重建沿江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城市水源地,确保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大力构筑沿河清水生态林、沿路景观防护林、沿山休闲公园林,构建城市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通过截污、清淤、沿江(沟)绿化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实现水清、景美、河畅。结合地块改造和道路、景观工程,建设公园和街头绿地,扩大公共绿地面积,营造优美的绿地景观。
   (5)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生活便宜度。
    完善市政功能。高标准建设供水、排水、供热、供气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系统,加快推进河南热网、延吉桥重建。完善垃圾收运体系,抓好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完善污水收集体系,提高现有污水处理能力。完善交通功能。要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加快推进西出口、中环路三期、朝阳川至太阳二级公路工程。同时,以公交系统优化发展为核心,积极发展快速化、大容量的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建设规模适宜、布局合理的公共停车场,同步解决居民的停车需要和交通需求。完善文体功能。高标准构建以体育馆、游泳馆、速滑场为主体的健身网络,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好图书馆、博物馆、会展中心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完善商服功能。配建社区连锁店,构建完备便捷、分工明确、高效畅通、辐射周边的城市商业服务体系。继续壮大百货大楼、国贸大厦等为主的核心商业圈,积极推进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西市场综合改造等项目建设,逐步形成新型商贸流通体系。
   (6)搞好城市住房建设,提升城市百姓宜住度。
    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构建由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和中高档商品房组成的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严格新建住房建设项目套型比例的审批,采取限套型、限房价、竞地价、竞房价的办法建设限价普通商品住房。完善安居工程制度,解决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完善廉租住房保障制度,拓宽廉租住房资金来源,提高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覆盖率。创建康居示范工程,整体提升住宅品质。推广应用新产品、新设备和节能、环保等先进适用技术,建设一批智能、节能、环保的现代化住宅小区。加强和规范物业管理增强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的合同意识,将物业管理和服务与社区建设融为一体,构建和谐诚信的居住环境。
   (7)重视人文环境建设,提升城市社会文明度。
    抓好文明创建,为建设宜居城市提供亲和力。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建设宜居城市的重大意义,大力营造舆论环境,加强市民对宜居延吉城市理想的认同感,从而动员居民积极参与宜居城市建设。深入开展“三讲三爱”、“五好社区”、“五好村屯”,“门前三包”、绿地认养、种植纪念树、少开一天车、当一天环卫工人等形式多样的群众参加的创建活动。搞好社区建设,为城市宜居提供有效载体。积极启动社区规划编制工作,优化调整社区规模,科学规划社区布局,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完善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创新公共服务体制,逐步把城市社区建设成为宜居生活共同体。打造人文环境,为城市宜居提供动力。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构建人与人和谐相处、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形成古今交融、多元一体、豁达开放、和谐,首善的城市文化精神。
   (8)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提升城市公共安全度。
    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完善城市综合防灾与预警系统,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应急处理机制。加大公共安全资金投入,强化公共安全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系统技术应用水平,构筑重点区域和复杂场所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治安重点地区整治。建立宣传、教育、预防和惩治相结合的社会安全网络。通过创建平安街道、乡镇、社区,增强群众安全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的监管。切实做好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质量安全工作。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切实抓好高危行业安全生产,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持续好转。
   (撰稿:吉林省延吉市委财经办  权世荣)  中国规划网长春11月3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