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乡规划 > 城镇规划 >

宁夏石嘴山: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

时间:2009-12-18 11:06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作为我国十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的石嘴山市,是一座典型的因煤而立、依煤而兴、因煤而困的资源型老工业城市。经过40多年的发展,资源逐渐枯竭,大部分煤矿关闭停产,采煤沉陷区33.8平方公里,下岗及转岗职工最多达到10万人,特困人口1.9万人;生态环境恶化,曾在全国113个重点空气污染城市中排名第4。特别是进入“十五”以后,历史积淀的深层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实现工业转型和产业对接,如何解决下岗人员就业问题,如何改造治理生态环境,是石嘴山市委、市政府面临的当务之急。
    记者连续五次到石嘴山,走部门,下企业,访困难群众,石嘴山几年来推进城市转型的路径日渐清晰。
    产业对接是关键
    “十五”期间,这里不仅大部分矿区要停产,还有206个企业需要改造提升,118个小企业需要关闭,近600个烟筒需拔除……城市转型关键是工业转型,工业转型关键在产业对接。石嘴山市通过改造四大传统产业,培育四大新型产业,建设四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了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型框架。
    石嘴山市是“一五”时期国家确定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自196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市以来,累计生产原煤3.3亿多吨,为国家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进入“十五”以后,石嘴山市委、市政府面对严峻的现实:这个资源型老工业基地多年积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生态环境严重污染破坏、畸重畸轻的经济结构长期得不到改善(轻重工业比例为5:95)。实施城市转型是当务之急!
    转型怎么转?市里抽调相关部门几十个人,按照国家新型城市框架及产业环保达标要求对全市1500个企业进行拉网式大检查,调研组拿出的报告让市领导压力倍增:全市大部分矿区需要停产,118个小企业需关闭,93家煤炭加工企业需要搬迁,206个小企业需改造提升……随之而来的是5万下岗职工需要安置,33.8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的1.9万特困群众需要解决温饱问题,15182户住户需要解决住房问题……
    城市转型关键是工业转型,工业转型关键在产业对接。经过深入调研,2003年,石嘴山市确定“七优先一限制”的产业导向,对全市工业结构进行重大调整。
    怎么实现与新产业对接?石嘴山市有一个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1965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把钽、铌、铍冶炼与加工研究室搬迁到这里,造就了这家企业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2000年以后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开始跟踪国际技术,开拓国际市场,到2003年已经拥有20多项国内专利,7项国际专利,主导产品稀有金属钽铌铍产销量位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三。这样的高科技产业自然成为石嘴山市的新型主导产业。
    怎么实现与新资金对接?石嘴山市凭借有煤、有电,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稀有金属及镁、精细化工等新型产业,有开发大西北的特殊税收政策,就不愁国内外大笔资金落户。果然不出所料,石嘴山连续几年夺得自治区招商引资成果的桂冠,累计到位资金96亿元。
    怎么实现与新技术对接?新兴工业不仅是高市场占有率、高科技附加值,还必须是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一句话,能搞循环工业链的要搞,能上除尘回收装置的要上。宁夏大荣实业集团公司,通过改造电石炉,利用余热及除尘灰进行深加工制成油井水泥,其上马电石—双氢氨—石碳疸这套循环经济设备总计投入近8000万元。全市70多家铁合金企业,全部按环保标准投资300多万上了现代除尘回收装置设备……随着石嘴山发电厂、大荣公司、石嘴山赛马水泥公司、沙湖纸业公司、金力建材、宝马化工等50个循环经济项目投入运行,随着206户企业近四百个污染治理项目的实施,全市三废循环利用率达到95.42%,实现产值174243万元。
    几年来,石嘴山市提升改造了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制造四大传统产业,培植壮大了稀有金属及镁、精细化工、电子元器件、煤基碳材四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了稀有金属及镁、煤—电—能源精细化工、煤(硅石)—电—铁合金及冶炼炉料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为龙头的四大产业集群。
    “城市转型单单完成工业转型是远远不够的。”石嘴山市委书记杨春光告诉记者,为了构建立体转型框架,近两年石嘴山市还加快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已经发展蔬菜面积20万亩、羊饲养量达300万只、牛饲养量25万头、水产面积10万亩,形成了生态农业;截止到2006年10月20日,沙湖、星海湖接待国内外游客4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00万元;先后举办了几十场读书会、报告会、书法摄影比赛、讲演比赛等各类活动,还对4万多干部群众进行集中培训,不仅增进全体市民的环保意识,还促使人们增强消费生态产品的绿色文化理念。
    杨春光说,搞循环经济,搞企业的提升改造,石嘴山许多企业投入很大,市本级财政也少收入了几个亿的利税,细算起来总计减少GDP7.2亿元。但从长远看,石嘴山是大赢家!各种数字显现,石嘴山已经开始收到转型的效益。2006年前三个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8%,财政收入增长2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10.2%和9.7%。
    改革措施人优先
    实施工业转型,需要关、停、搬、转几百户企业。市内居住人口只有30万的石嘴山,下岗职工高达5万人,33.8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区内有1.9万特困人群、15182户需要进行危房改造!面对这样的现状,任何改革措施首先都要考虑人员安置问题。
    记者赶到距石嘴山东北方向42公里的惠农区静安小区时,已是傍晚时分。我们走进12栋1门二楼,67岁的女主人付群英高兴得不得了:“瞧我这大房子,别提多亮堂了,75平方米呢……
    以前我们老少5口住的那房子呀,房梁子斜,窗框子歪,整日里黑洞洞的,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甭提了……”
    石嘴山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珍告诉记者,由于长期开采煤炭,石嘴山国有重点煤矿沉陷区达338平方公里,沉陷区内15182户城乡居民住宅受损,受灾人口47884人。200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了石嘴山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9.07亿元,计划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2002年底因采煤沉陷受损建筑物和市政基础设施的综合治理。静安小区就是用这笔资金盖的99栋民用小区,3600多户受灾群众住进新区。
    “我们首先要考虑人员安置的问题。”石嘴山市市长田明告诉记者,石嘴山搞城市转型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最难面对的是解决下岗职工的安置及特困群体的温饱问题。   
    接受采访的时候,石嘴山市劳动就业服务局局长陈鸿思手上拿着厚厚一沓资料,暗合他这几年工作的沉重。几年来,由于实施工业转型产业对接,石嘴山市需要关、停、搬、转几百户企业。一个市内居住人口只有30万的石嘴山,全市常规下岗及转岗职工5万人,1997年最高时达到1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3。
    “最初几年,可以说是群众上访不断,基层干部焦头烂额。”陈鸿思说,在人的问题上无论出现了怎样的困难,石嘴山市委、市政府都统一共识,咬紧牙关,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解决群众困难的重担。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系列关注民生的政策和举措出台了。
    第一,转型期间,在尽量降低关、停企业数量的同时,加快改造提升或新建劳动密集型企业,几年来四个新兴工业园区每年为城乡提供3万个就业岗位。同时实施社区就业、劳务输出等方式扩大就业面。
    第二,从2000年开始实施小额贷款制度,每年支持600至800名下岗及转岗职工创业,发放贷款1200万元至1600万元不等;同时,每年财政支付300万元用于失业解困。民政局用于下岗解困支付的低保费用3800多万元。
    第三,36个市直部门实施培训包保责任制,地点自设、经费自筹,在36个培训机构里累计培训驾驶员、电焊工、家政服务等各类城乡失业人员5万多人。
    第四,实施税收减免政策,凡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及转岗人员经营的商业网点(除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一律免交所得税和营业税。“十五”期间,石嘴山市地税局仅此一项就免征税收5800万元。
    第五,对沉陷区特困群体实施五大班子、88个市直部门共2000多名干部“结对帮扶”,每人每年捐助几百、几千不等,帮助特困户百姓有吃、有穿,让他们的孩子上得起学。
    陈鸿思用两个数据来说明这些举措的作用:截至目前,石嘴山市累计解决了14.8万下岗职工的就业转岗问题,城市失业率降低了6个百分点。
    环境改造最根本
    曾经被列为全国113个空气污染重点城市第4名,让石嘴山“出了名”。几年间,石嘴山投入污染治理资金7.35亿元,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如今,不仅30平方公里的星海湖令人心旷神怡,显山、露水的新工业城市形象更令人心动不已。他们甩掉了“空气污染城市”的帽子,赢得了“水土保护先进城市”的荣誉。
    初冬时节,石嘴山仍旧是一片葱绿。全国十几位著名的环境资源专家来到石嘴山,却忘了这是石嘴山。这里是西北著名的煤炭基地吗?天怎么会这样蓝?空气怎么会这样好?湖水怎么会这么清?
    听到专家们的赞美,石嘴山市环保局副局长马湘云心情很激动,“你们都想象不到这几年我们是怎么干过来的。”
    应该说,2003年石嘴山被列为全国113个空气污染重点城市第4名并不委屈。因为那时全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严重超标;采矿区附近90%的天然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地面植被逐年退化死亡;水土流失严重;工业固体废弃物已有5000万吨,且以每年260万吨的速度递增,综合利用率仅为48%;全国万元GDP综合能耗是1.22吨标准煤,而石嘴山高达5.13吨标准煤。
    为了让市民喝上清洁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石嘴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在进行工业转型的同时,实施“蓝天碧水”工程。
    首先,是治理工业污染。一是强化监督执法力度。对全市152家骨干工业企业877台(套)各类环保设施运行情况采取日常巡查、夜查、突击检查、联合执法等多种形式进行检查,对44家擅自停用和不正常使用环保设施的企业进行了严肃查处;二是连续三年开展环保专项治理活动,经过对全市1500多家企业进行“拉网式”排查,依法对118家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予以取缔和关闭;三是狠抓源头防治,严把项目审批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发展规划、能耗物耗和污染物产生量大、污染防治技术不成熟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几年的艰苦运作,市级财政“勒紧裤带”累计投入7.35亿元,全市完成工业污染治理项目643个,使206家企业的环保防污设施得到综合治理,清理了5500多万吨的工业固体废弃物。2006年8月与2001年相比,工业废水排放减少53.8%,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减少86.7%,烟尘排放减少49.4%,粉尘排放减少6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33个百分点。
    其次,是改造城市生态环境。为了实现“一街一特色、一街一景观”的城市规划,先后建成全市50多条绿化街路,长达1161公里,并通过拆墙透绿、拆房建绿、见缝插绿,布局建设了一批城市公园及街头绿地。到2005年底,全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26.7%,人均公共绿地达6.8平方米。为了实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城市规划,几年来,全市重点实施了森林公园建设工程、西山防护林工程、旱生植物园工程等,完成造林2万多亩。
    第三,是改造星海湖。星海湖原本是历史留存下来的一块30平方公里的湿地。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眼看着成为工业的排污场、居民的垃圾堆和城市的烂泥塘。为了把这里的生态恢复起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果断决策下,石嘴山市先后投资1亿多元,修筑2964公里的堤坝、4座闸门、清走乱石2000立方米、砂子2150立方米、疏土方150万立方米。今日的星海湖不仅是一个绿荫环抱、苇絮婆娑、飞鸟翔集的旅游佳处,还较好地实现了拦洪、蓄雨、调节气候和改善环境的综合生态效益。
    现在石嘴山市在全国空气污染重点城市还榜上有名吗?马局长开心地笑起来:“你们可能无法相信,我市现在算是喘了一口气,不仅跳出了空气污染重点城市的黑名单,最近还被国家评为水土保护先进城市。”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